呂耿鑾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中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燈謎是安海中學的校本教程。隨著燈謎校本課程的開展,老師和學生們對燈謎的熱情很高。尤其是2014年和2016年晉江燈謎代表隊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謎語大會》分別獲得銀獎和金獎的可喜成績。(2015年伍耿懷老師擔任《中國燈謎大會》的評委,不能組隊參加)。燈謎更是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和喜愛。但由于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安海中學只在初一年開設燈謎課程,初二的不再開設燈謎課程。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大膽地嘗試將燈謎引進語文教學中。
為了踐行這一研究,我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語文課堂教學及燈謎的多個方面,如學語文的興趣、學語文的作用、理想中的教學方式、學生上課的狀態、對燈謎的了解、猜燈謎的能力、燈謎與與語文教學的關聯、如何將燈謎與語文教學有效地結合等。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認為語文非常重要,但不少的學生認為學習語文是為了以后的升學,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少學習的激情。同樣調查發現語文開展的實踐活動較少,多數學生希望能多組織活動。這便是開展在語文教學中引進燈謎的原因。當然調查統計顯示,在校的學生大部分對燈謎都有了解,有90%的學生會猜一些燈謎,有99%的學生認為燈謎與語文關系密切。學生對燈謎的認知與掌握為燈謎進語文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梢娫谡Z文教學中引進燈謎是可行的。
既然在語文教學中引進燈謎是可行的,依托語文教學與燈謎教學整合的研究,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探索出了將燈謎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1.1 字詞教學與燈謎相結合。字詞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環節,擁有豐富的詞匯量是基本的語文素養。一般情況下,語文老師都會先給生字詞注音,再讓學生把生字詞讀幾遍,或抄寫一下,這樣做學生的遺忘速度快,而且還常寫錯別字。
我嘗試借燈謎來輔助字詞教學。如: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一厘米》字詞教學時,將字詞積累“狡黠”的“黠”,設計成燈謎讓學生來猜射:謎面是:東北遼寧省。(18筆字)[1]。謎面一拋出,學生興致高昂,積極動腦。(“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它們的簡稱分別是“黑、吉、遼”,“遼寧省”中的“省”別解為“減去”“省略”。得出謎底為“黠”。)通過對燈謎的猜射,學生們對這字印象特別深刻,以后遇到要寫這個字的時候,就不容易出錯。
字詞教學中引進燈謎活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在謎趣中加深印象,有利于記牢豐富的字詞。
1.2 文學常識教學與燈謎相結合。文學常識是語文教師講課的內容之一。但文學常識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不僅枯燥,而且實際上效果也不佳。我就有意識將一些篇目或作者名字跟燈謎相結合,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娛樂中記住文學知識。
比如:語文版九年級下冊《<家>的序和跋》的教學我采用燈謎導入。首先我讓學生猜謎,謎面是:希望得冠軍(猜一作家)[2]。
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被謎面所吸引,積極參與競猜,老師充分調動了課堂的氣氛。當分析完此謎時,(謎面的“希望”解釋為“巴”,“冠軍”是取“金”)。得出謎底是“巴金”,再介紹巴金的相關知識,課堂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
1.3 課文內容教學與燈謎相結合。比如: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范進中舉》教學,我采用燈謎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者吳敬梓將范進中舉前后的情況作鮮明的對比,同時對范進聽到中舉的消息后喜極而瘋的丑態進行細致的刻畫。范進因聽說中舉驚喜過望而昏厥不省人事。此時我課堂上適時設置謎語讓學生猜。謎面1:歡度中秋(猜成語)[3]。謎底:大喜過望。(解釋:農歷十五為望。)謎面2:知天文,識地理(猜成語)[4]。謎面:不省人事。(解釋:三才:天、地、人,現在謎面只告訴我們“知天文,識地理”,那當然就是“不省(曉得)人事”)。在猜謎的過程中,學生可掌握范進發瘋的原因是因中舉大喜過望,并且瘋到不省人事的程度。用燈謎鞏固所學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記牢課文內容??傊?,現代文教學引進燈謎,可以讓學生在謎趣中學漢字,在謎趣中記文學常識,在謎趣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等,這樣使語文教學顯得生動有趣。
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語文版的語文書在編排上加重了古詩文的比例,古詩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燈謎的謎面或謎底也常用詩詞文賦。語文古詩文教學引進燈謎可豐富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從而提高文學素養。
2.1 古詩文教學與燈謎謎面相結合。如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賣炭翁》的教學。我以詩中的“賣炭得錢何所營”[5]為謎,(猜12筆字)。之后自然而然引導學生學習《賣炭翁》的內容,詩中“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蓖ㄟ^對詩文的學習,就得出謎底為“裕”。這既是猜謎也學習詩文的內容,達到在謎趣中學古詩文。《賣炭翁》這長篇古詩頓時變得通俗易懂,課堂教學顯得高雅有韻味。
2.2 古詩文教學與燈謎謎底相結合。如語文版七年級上冊《木蘭詩》教學,在教學末了,我設置兩道燈謎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鞏固。謎一謎面: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猜《木蘭詩》一句)[6]。謎底:唧唧復唧唧。謎二謎面:窗寒柳綠(《木蘭詩》一句/求凰)[7],謎底:對鏡貼花黃。這樣借助猜射燈謎來鞏固對《木蘭詩》這首詞的學習與理解。
總之,古詩文教學引進燈謎,既感受了詩文的美妙,又品味了燈謎的韻味,從而加強學生對詩文的積累與理解,豐富學生文學素養的積累。
對于名著的引導閱讀也是語文老師的一大難教學任務。像《西游記》《水滸傳》這種“大部頭”的作品,加上采用半白話文的語言,很多學生在閱讀上有厭倦感。因此文學名著教學引進燈謎,這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加強對名著的理解。
3.1 文學名著情節教學與燈謎相結合。以《西游記》第一回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我將故事情節與燈謎相結合,拋出謎語讓學生射猜。謎面:老龍王計拙犯天條(4字球類運動術語)[8](伍耿懷著謎)。謎面一出,老師適時地做引導要猜出燈謎需對《西游記》的第九回的情節有所了解,因而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的第九回內容,學生們仔細閱讀謎語和《西游記》,或凝神閱讀,或合作探討,課堂氣氛甚為活躍。
3.2 文學名著人物教學與燈謎相結合。以《西游記》豬八戒為例。教學中我將人物形象與燈謎相結合。如:謎面:有猛將孟起者,分領前部,直襲賊后。(猜《西游記》人物)(李清川著謎)[9]。學生競猜燈謎。適當時機老師解開謎底:豬八戒。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學習并分析豬八戒的形象。雖然只是一道簡單的燈謎,卻讓枯燥無味的名著教學趣味盎然。
總之,我嘗試著將名著教學與燈謎相結合,從競猜燈謎到學習名著或從閱讀名著到燈謎競猜。這讓學生享受了閱讀名著的快樂,感受猜謎的樂趣,領略文學名著的魅力。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引進燈謎,把燈謎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做到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