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萍
(福建省南平市夏道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011)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能力,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滲透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要承擔起傳統文化滲透的重任。因此,分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非常必要。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教師一般以板書講解為主,學生只要認字、會寫字即可,不需要了解與漢字相關聯的文化或故事。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很少講有關的文學典故、趣聞逸事等,導致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1]。將傳統文化引入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漢字的圖像性特點入手,結合漢字附帶的文化典故、趣聞逸事等進行教學,賦予每個漢字不同的形象意義。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教學方式更加直觀、形象,把漢字的字形結構、文化典故、內涵意義等清楚地擺在學生面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受時間、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單純地講解漢字的字音、字形,使學生往往沒有足夠了解漢字蘊藏的字義、文化背景等就開始死記硬背漢字,識字效率偏低。漢字具備鮮明的象形特征和獨特的文化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漢字的這些特征進行識字教學,把漢字的象形文化、文化內涵等內容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識。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結合漢字的形象特征、文化內涵等理解和記憶漢字,提高識字效率。
漢字作為一種文字,記錄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使識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字、識字,還擁有了豐富的文化價值,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與學習文化的機會,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所以,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讓學生認字、識字,還可以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
象形字文化是我國文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絕大多數的漢字屬于象形字,當前的簡體字依然改變不了漢字的象形屬性。基于漢字的這一特征,教師可以通過看形解字的方式講述漢字的字形、甲骨文圖形等,把象形字文化融入識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看著甲骨文圖形,一邊理解、記憶漢字,從而深入理解和學習漢字[2]。
例如,在講“人”字時,筆者先讓學生觀摩黑板上的“人”字并想象它的圖形,然后在黑板上寫出它的甲骨文,讓學生觀察二者之間的聯系。待學生觀察后,筆者結合甲骨文圖形講解了“人”字字形的由來。借由“人”字的甲骨文圖形和筆者的講解,學生清楚地看到“人”字是根據人側身的身形而來的,對“人”字有了更直觀、形象的認識,學習熱情也高漲起來,愈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和“人”字一樣的象形字還有很多,小學教育階段常見的有“山”“火”“口”“目”“足”等。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國家。漢字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魄,其不僅記錄、見證著悠久且璀璨的中華文化,本身也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和獨特的意義。一些漢字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表達著某個意義,歷經千年不變,如牛、羊、日、月、人等。此外,還有一些漢字從它的本義中引申出了新的意義,如“走”,其本義是“跑”,后來慢慢演變成了當今眾所周知的“走”義。這些都是小學生應當了解的漢字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漢字的文化屬性,基于漢字文化本身的悠久歷史,把漢字文化的發展和識字教學結合起來,通過講述漢字的發展歷史來滲透傳統文化。這樣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識字、認字,還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發展歷史的了解。
例如,在講“朝”字時,筆者首先向學生講述了“朝”的本義是早晨,由于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時間,因而引申出了“朝廷”“朝拜”等字義。筆者結合“朝”的字義演變進程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對這一漢字的發展過程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漢字。
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其包含的文字意義和文化底蘊為后世所稱頌。由于古詩詞的文字平仄押韻、簡短精練、朗朗上口,非常適合記憶力比較強的小學生學習和背誦。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與此相關的、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詞講述漢字,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背誦古詩詞時了解和學習文字,發現漢字的語言魅力,同時熟識古詩詞文化。
例如,在講“月”字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月”在古詩詞中的代表意象,如“愁緒”“時間”“情愛”“邊塞”,以及“對故鄉、親人、朋友的思念”等,并說出了與此相關的古詩詞,如《靜夜思》《春江花月夜》《虞美人》等。筆者借助這些古詩詞講解“月”字,增強了識字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實現了傳統文化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再如,在講“柳”字時,筆者講述了與柳樹相關的古詩詞,如《折楊柳》《詠柳》《長安新柳》等,以此滲透和傳播傳統的古詩詞文化。當然,古詩詞中有著獨特意象的詞語還有很多,如“梅花”“菊花”“水”“烏鴉”等,而這些詞匯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生字詞,教師可以借著生字詞講解的機會滲透古詩詞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大多是古代經典名著的節選,或者講述名人逸事的文章。這些節選和名人逸事有著一定的代表性、教育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素材,也是滲透傳統文化的載體。基于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節選、名人逸事進行引經據典,通過講述與漢字相關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學習相關漢字。
例如,在講“司”字時,筆者講解了教材中編入的《司馬光》一文,把文章的創作背景、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司馬光的生活背景、個人經歷、歷史成就和其創作的名著《資治通鑒》等講述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創作了流傳千古的文學名著。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司”字的過程中,了解了與司馬光相關的《司馬光砸缸》的經典故事,以及司馬光創作的《資治通鑒》,實現了傳統文化傳播和滲透。再如,在講“象”字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曹沖稱象》的歷史故事,增進了學生對曹沖這位政治家、文學家的了解。又如,在講“水”字時,筆者講述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古典神話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識字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識字、認字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說文解字、漢字字義演變、古詩詞學習、引經據典等教學策略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質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