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琪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小學,福建廈門 361012)
兒童詩是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篇幅短小、語言有趣、想象豐富、節奏感強,對低年級學生豐富詞匯、陶冶情操、增長見識、開發智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兒童詩的教學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同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兒童詩教學倡導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教師應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來學習兒童詩[2]。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將兒童詩教學的重心下移,將課堂“還”給學生,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筆者對兒童詩開放式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先讓學生釋放自己內在的能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使其從原有的靜聽模式中走出來。導入新課是兒童詩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多采用“溫故知新”“創設情境”“設置疑問”等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精心設置導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使學生對兒童詩產生強烈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第七單元《“紅領巾”真好》時,在課前,教師先播放《小鳥小鳥》這首歌曲,營造歡快、活躍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輕松、歡樂。接著,教師創設課文情境。學生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得入神,聽得用心。這樣的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最后,教師從情境入手提問:“請你根據課文情境,完成‘ 真 ’的填空。”這樣,教師將情境與課文有效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氛圍中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也能自然地引入課文教學。又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六冊第七單元《太陽是大家的》時,教師以“看圖猜古詩”的游戲為引子,將學生熟悉的幾首古詩以挑戰的方式串聯起來。學生在積極競猜的過程中,不僅復習了熟悉的詩歌,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學生對兒童詩的欣賞與理解,需要依靠師生聲情并茂、形象生動的朗讀來實現。教師應把對兒童詩的理解與把握貫穿在師生多元、多向、多層、多種方式的互動中。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單純地理解兒童詩中的語言及內容,學生的學習將停留在淺層次。教師只有在師生多向互動中,利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兒童詩充滿趣味性的語言,創生朗讀的節點,才能為學生深入感受兒童詩中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冊選讀兒童詩《春風吹》時,教師設計了“讀正確,知春意”的教學環節。
學生朗讀詩歌。
師: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生評)
師:看來把詩讀正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理解了這首詩才能做到。老師一開始和大家說這是一首與春天有關的兒歌,讓我們一起來找找,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生:柳樹、桃花、燕子、青蛙、春風、春雨。
師: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我腦海中出現了一個美妙的詞語,誰知道?
生:花紅柳綠。
師: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又想到一個什么好詞?
生:和風細雨。
師:送給自己一個大拇指。
師:誰來讀?這些符號都是沒有聲音的老師,在暗暗提醒你們怎么讀,明白它們的作用嗎?
生:明白。(一位學生朗讀)
師: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春光,讓我們模仿“朗讀高手”讀一遍。
(生齊讀)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抓住了《春風吹》的語言訓練節點——詞語運用與標點符號的使用,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對讀、配動作讀等,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文本中多次朗讀、加深感受。同時,教師將朗讀的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傾聽感受,給予朗讀的學生簡單點評。也許學生的評價不是很全面,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朗讀,學生感受到春天花紅柳綠、萬物復蘇的景象。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覺親。”兒童詩的學習同樣源于生活,學生必須走進文本,獲得體驗。但在學生走進文本后,教師還要讓學生跳出文本,進行對詩文意境的感受和表達,這也是交互反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設置2~3 個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便能使學生在一來一往的交互反饋中敢于表達“自我思維”。同時,教師應篩選有效資源和現有資源,促進各種新資源的產生,使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六冊第七單元《太陽是大家的》第二小節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喜歡太陽做的哪件好事?”學生紛紛走進文本,細細品讀。有的學生說喜歡它“把金光往鮮花上灑”,認為“花兒被太陽光一灑,開得更鮮艷了”;有的學生喜歡它“把小樹往高處拔”,認為“小樹長得更茁壯了”;還有的學生喜歡“陪著小朋友到海邊戲水,看他們揚起歡樂的浪花”。學生結合自己去海邊玩的經驗,感到特別開心,可以打水仗、堆城堡、撿貝殼……在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后,教學并非戛然而止,教師可以讓有不同感受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一些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關注到詩文中的動詞“灑、拔”,提出這些動詞用得準確和生動。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能讓學生表達不同的閱讀體驗,促進了教學生成。這樣一來,學生走進了詩的意境,進行了想象補白,慢慢體會到詩情——太陽只是一種象征,象征著讓世界充滿愛。
新課程改革重視“教結構”與“用結構”,提倡教師教會學生掌握結構與運用結構。同時,在兒童詩教學中,在一次次讀詩、說詩、悟詩的過程中,學生的詩情逐漸被激發,不知不覺萌發了創作詩歌的沖動[3]。在“教結構”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詩歌特點,并根據詩歌的句式進行仿寫,為下一環節的“用結構”做鋪墊。學生在學習兒童詩,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好的同時,能聯系生活進行仿寫,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用結構”。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寫話階梯,讓每名學生都能夠有仿寫的支撐,降低仿寫兒童詩的難度,逐步引導學生寫出有詩意的句子,達到運用語言、組織語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冊選讀兒童詩《春風吹》時,教師設計了“挑戰小詩人”的仿寫環節,設置了“初級小詩人、中級小詩人、頂級小詩人”三個梯度,層層遞進。在“頂級小詩人”層次,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一人說一句,提升了仿寫的效度。
總而言之,在低年級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開放式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后,學生能夠通過多元互動、多向討論、交互反饋,進行自主思考,從而產生新資源、新收獲。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支架,使學生學以致用,真正構建“活起來”的兒童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