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鶯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漳港中心小學,福建福州 35020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于學習古詩文是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很多優秀古詩文。這些古詩文語言凝練、內涵豐富。學生通過誦讀,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文節奏、韻律上的美,還可以感悟詩文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及傳統習俗[1]。如何引導學生在古詩文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呢?下面,筆者結合部編版教材實施三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感悟。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讓他們美美地讀、細細地品,以感受古詩文的精妙。
古詩文的語言凝練、生動、形象,常常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再現大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和藝術之美[2]。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古詩文的語言美。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古詩《詠柳》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柳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出賀知章的《詠柳》,讓學生感悟詩人是如何描寫柳樹的。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文內容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的“碧玉”“綠絲絳”指的是什么。結合圖片,學生不難發現,這里的“碧玉”就是剛長出來的柳葉”,“綠絲絳”則是柳枝。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寫呢?”教師引導學生明白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翠綠的柳葉比作“碧玉”,突出柳葉的顏色美;把下垂披拂的柳枝比作“綠絲絳”,突出了柳枝的輕柔美。
古詩文極富節奏感。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讀出節奏。節奏讀對了,詩文的音樂美就出來了,詩文的意思也就更明了了。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文言文《司馬光》時,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教師可以先帶著學生讀,提醒學生讀好停頓:“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執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接著,教師再用問答的形式進行趣味讀:“群兒在干什么?一兒發生了什么事?眾人怎么做?光怎么做?最后兒怎么樣了?”讀著讀著,學生就將停頓記在心中,節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詩人作詩時講求對仗工整,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形式美。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絕句》時,教師在指導誦讀的環節可以開展男女生對讀游戲,先行對行:“兩個黃鸝鳴翠柳”對“一行白鷺上青天”,再詞對詞:“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讀著讀著,學生就會發現“兩個”和“一行”都是數量詞,“黃鸝”和“白鷺”都是鳥類,“鳴”和“上”都是動詞,“翠柳”和“青天”都表示事物,而且“翠”和“青”都表示顏色,從而對古詩的形式美產生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承載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光榮使命。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滿懷激情地創設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潛心品讀,感悟古詩文中的情和理[3]。
部編版教材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傳統國學經典中選取了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如一年級下冊的《人之初》就選自《三字經》。在教學《人之初》一課時,教師可先進行“情感預熱”,播放動畫短片《孟母三遷》,請學生說說孟子的母親為什么要搬三次家,讓他們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人要接近好的人、事、物,學習好的習慣。然后,教師可以導入課題,告訴學生《人之初》中就藏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前面的預熱,學生學起來自然激情澎湃,讀文悟理,水到渠成。
中國是禮儀之邦,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美德。中華傳統美德在古詩文中多有體現,極具教育意義?!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明白百善孝為先,學會感恩親人的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使學生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學生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提醒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在學生牢記這些古詩文的同時,中華傳統美德也在他們心中扎根,成為他們的做人標準、行動準則。
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和下冊的《守株待兔》這兩篇文言文故事都深受學生喜愛。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練,卻蘊含著意味深長的道理。在教學時,教師在解詞釋句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司馬光》中的光在“眾皆棄去”時“執石擊甕破之”,讓學生明白遇到問題時,只有沉著冷靜,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守株待兔》中的農夫最后“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則告訴學生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在一個個文言故事的熏陶下,學生性情自然會更加積極向上。
現在,很多學生能準確地說出西方“圣誕節”的時間及習俗,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知道得很少。這種現象反映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漠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古詩文教學,滲透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借此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三首古詩被編入三年級下冊第9 課《古詩三首》。編者這樣安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通過學古詩,知道傳統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古詩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習這些詩,你知道了哪些節日習俗?”接著,教師可以用有趣的故事講述這些節日習俗的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其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教學杜牧的《清明》時,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清明時節路上行人欲斷魂?”在學生交流后,教師可告訴學生清明節有掃墓的習俗,想到逝去的親人,誰能不悲傷呢?這里的“欲斷魂”就是因掃墓而引發的對親人的思戀。涉及傳統節日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王安石的《元日》告訴我們春節放鞭炮、貼對聯的習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我們知道重陽節有插茱萸消災辟邪、登高思親的習俗……通過誦讀古詩文,學生了解了節日習俗,而懂得習俗又讓學生對古詩理解得更透徹、讀得更入情,一舉兩得。
古詩文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培養、人格的塑造、語文素養的提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借部編版新教材大幅度增加古詩文篇目之東風,引導學生在古詩文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熔中華傳統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