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義
(甘肅省古浪縣西靖中心小學,甘肅武威 733103)
小學生處于思維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雖然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辯證能力較弱,但是他們的接受能力、聯想能力、可塑能力均較強,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1]。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而傳統“滿堂灌”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要采用與時俱進的閱讀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課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即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拓寬語文知識面,將閱讀內容與生活事件有機結合,提高閱讀實踐能力。同時,學生閱讀能力越強,就越能準確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課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閱讀不僅是小學教學環節,更是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也是一個長期教學,如果想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是很難的。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熱衷于“速成法”教學,只講授一些基礎閱讀技巧,幫助學生快速完成閱讀理解,以期讓學生通過短時間的訓練在考試中拿到高分。這種教學觀念與閱讀教學的本質是相違背的。長此以往,學生會進行功利性閱讀,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課堂中比較耗時的兩個環節,尤其是閱讀教學,不僅要保證課程進度不受影響,還要保證閱讀內容的合理性。除此之外,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要不斷地維持課堂秩序。所以,很多教師一般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被動地接受閱讀知識,很難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但是,這樣只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源動力,所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和應用新興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現在的小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外,還要完成大量的課后作業,周末還要參加各種培訓班,這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急速消耗。由于小學生的精力有限,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小學中高年級閱讀課上,大部分教師采取“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跟隨教師的閱讀思路,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導致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更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教學進度或閱讀大綱,而學生也無法及時解決自己遇到的疑惑,最終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語言學科,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交流的有效性。同時,語文閱讀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
小學生的大腦處于黃金發展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內外素材,將素材內的信息進行歸納,分析作者的邏輯思維結構。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閱讀中思考作者的所思所想,并對其展開獨立探究,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只有儲備了大量的閱讀素材,才能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大部分小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是生活閱歷和個人思想比較有限,而閱讀是學生了解外界的有效渠道。通過閱讀各種素材,學生可以了解宇宙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名典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寫作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閱讀到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使其真正地為自己所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有限,閱讀是拓寬學生視野的有效途徑,而且這個方法可以伴隨學生一生。所以,教師在閱讀課上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深入感悟自己所閱讀的人物和故事,借助他人的文字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形成良好的思想修養奠定基礎。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長期處于課堂主體地位,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運用有效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保證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故事類文章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只講述前半段故事,當故事情節發展到高潮時,再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完成下半段故事的講述。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闡述完畢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作者和學生寫的結尾,找出其中的不同,然后把這個“不同”作為教學的延伸點,拓展學生思維。只有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地位的價值。例如,在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很多學生覺得小女孩太可憐了。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故事的后半段進行創作,如在閱讀到“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時,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進行結局改寫。這樣可以讓現代美好生活與過去勞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們珍惜和熱愛現代美好生活。
現如今,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運用已經越來越普遍,幾乎每個小學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PPT、視頻播放等功能輔助閱讀教學,豐富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時,由于小學生對友誼和知音還沒有準確的認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動畫片《絕弦》,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情。在進行課文閱讀時,學生會很容易進入特定情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又如,在教學《黃果樹聽瀑》《和田的維吾爾》時,由于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貴州和新疆,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黃果樹瀑布、新疆風土人情的視頻,創設閱讀情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多媒體設備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保證課堂教學成效,還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合理把握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尺度。有的教師對多媒體設備過度依賴,雖然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但是忽視了對課本內容的教學。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尺度,從而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教學價值,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依舊存在很多不足。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重視程度,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創新閱讀教學模式,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閱讀和學習,在保證閱讀課教學高效性的同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