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恢栓
(福建省永安市南門小學,福建永安 366000)
所謂研學旅行,是指學校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教育教學內容實際需要所組織與開展的讓學生集體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入自然與社會接受教育的一種活動形式。與普通意義上的旅行不同的是,研學旅行更強調“研學”,即旅行的目的是“研究”“學習”,在于在集體旅行的過程中擴大視野范圍、豐富學識見識,親近自然,發展能力等,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更好進步與發展[1]。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構建研學旅行活動有哪些價值呢?又當如何面向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呢?接下來,筆者僅結合自身教育實踐經驗及感悟,對其進行初步分析與探索。
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倡鍛煉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應試教育理念所主導的以提升學生考試分數、考試成績的觀點有著極大的差別。而要想契合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教育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單純地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教材,顯然是不夠的,而研學旅行活動卻能很好地達成這一效果。在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學生能接觸與學習到很多教材上沒有的知識,也能見到很多課本上所見不到的事物。在近距離體驗、感受的過程中,學生理解新鮮事物的能力、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等都將獲得顯著提高。
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在信息化社會,學生早早地便了解了諸多事物,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即教師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研究,不斷學習新鮮事物,以滿足學生日益增多的教育新需求。以往的教育教學活動局限于教材上可數的知識點,但是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將接觸與面對數不清的新鮮事物,這都將成為他們學習的認知點與發展點。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對學生施教。
以往的教育教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與滲透,教學模式單一、乏味。在引進了研學旅行活動之后,上述情況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在依據學生實際認知特點、所教內容實際情況及當地人文、自然等實際資源的基礎上,學校將會合理地組織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研學旅行活動,這無疑很好地創新了學校教育的形式及手段,方便對學生實施更優質、更高效的教育與引導。
研學旅行具備兩個最突出的關鍵詞,一為“研學”,二為“旅行”,且兩個關鍵詞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即“研學”依托“旅行”來實現,“旅行”的目的是“研學”。由此展開來講,小學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路線,讓研學旅行真正地為教育學生所服務,而不僅僅停留在膚淺意義的旅行上。
例如,為了將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強軍夢更好地傳遞給正處在三觀塑造階段的小學生,小學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帶領學生感知教室、教材以外的世界,讓學生在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中進一步直觀地感受歷史,走進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了解英烈壯士們喋血沙場、英勇無畏犧牲與奉獻自身的故事,增強對戰爭年代的感知與理解。而這顯然要比教師單純在課堂上通過語言講解與描述更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以促使學生于內心深處形成濃濃的愛國情、愛軍情。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則要發揮指引者的作用。這是早已被大量客觀規律證明了的教育教學規律。其也同樣適用于小學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過程。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工作者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研學旅行活動中,從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熱情參與、全身心參與的過程中收獲知識、鍛煉能力,獲得更好的進步與成長。
在走出教室之后,學生活動的空間將更廣大,年齡較小、缺乏一定危險自我辨別意識能力的小學生,發生危險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加。也正因如此,小學教育工作者在組織研學旅行時一定要形成安全意識,從各個方面施以安全的保障,為研學旅行活動的安全組織與開展保駕護航。
總而言之,安全做到位,是我們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的首要前提,也是重中之重,還需要小學教師付諸更多的耐心與責任心。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這一綱要性文件中明確指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自此,“研學旅行”一詞便逐漸走進了教育工作者們的視野范圍,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綜合來看,研學旅行活動的恰當組織與開展無論對學生、教師還是學校來講都有著非常突出的意義與價值。為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讓研學旅行活動切實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與作用,進而推動學生的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