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芝花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主要的培養對象是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會計專業也面臨了重大的挑戰,大數據在會計崗位的融入度進一步加強,那么在大數據時代,會計專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必須制定出一套適合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何構建適合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我們改變教學方法,調整高職會計教學思路。
在大數據時代,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僅僅局限于會計專業技術的培養,至于如何融入大數據技術很難找到切入點,當前高職院校應及時深入生產企業會計行業一線調研,摸清該崗位所需的專業核心技能和職業素養,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和專業課程體系重構方案。
傳統實訓室主要采用會計專業領域的幾款做賬軟件,模擬公司賬目處理、會計報表編制和申報稅收等經濟業務處理,而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處理相關的經濟業務無法進行直接銜接,高職院校急需改進實訓條件,加快融入大數據技術,幫助學生實現大數據技術與會計專業技能的有機融合能力。
傳統會計專業重點考核學生掌握和運用會計日常操作業務能力、會計報表制作能力、稅務技能等方面。在大數據時代,對會計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數據進行簽單的處理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經濟管理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進行數據的深度分析,挖掘數據處理能力是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需要通過改革傳統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評價體系,適時引入“1+X”證書等創新考核評價模式,方能適應當前企業對新型會計人才的要求。
在高職院校,傳統的會計培養目標就是學生會進行簡單的業務處理就基本達到了人才培養的目標,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大量的數據涌入企業的核算、分析,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從簡單的收集提升到對大量龐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特別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變得常態化。因此,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要適用企業的需求,要能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專業教師就要進行企業調研,深入的與所調研的企業進行崗位能力、知識能力、素質能力、知識結構等進行分析研究,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情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以指導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制定。
傳統的會計專業學生只要明白如何記賬、算賬和報賬等簡單的經濟業務處理就基本達到了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高職會計專業的大部分學生缺乏自我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對新知識的認知較差,對數據的有效收集和分析處理的敏感度不高。而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代社會,會計學與大數據的結合是符合大數據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在制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學情分析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環境才能制定出符合專業和才人培養的培養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對數學和計算機這種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能力才能學懂學會的課程的學習能力很弱甚至很差,我們都知道會計學與經濟學有著較密切的關系,而經濟學則是大數據專業的重要輔助專業之一,是大數據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所以,學生要運用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和信息手段去解決復雜的會分析工作,就顯得十分吃力,同時,這個能力也是通過企業調研發現企業也需要會計人員具備這些素養,因而要加強對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和學習也會滲入到會計專業課程中來,那么要如何融入、如何利用相關知識的學習去提高大數據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興趣。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創新。
課程設置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信息化課程普遍開設了《會計電算化》以及《計算機基礎》等信息化課程,在大數據普遍運用于財務數據分析的今天,這些課程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積極探索與大數據技術運用相關的信息化課程,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大數據技術,而作為會計專業人才為什么要學習大數據技術,讓學生深刻領悟學習大數據的意義所在,在課程設置時才有了認真學習的動力,課程設置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大數據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通過大量的統計了解大家的喜好和對商品的需求情況,從而讓他們等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比如精準營銷、征信分析、消費分析等等都需要運用大數據的分析手段。“大數據”是指以多元形式,許多來源搜集而來的龐大數據組,往往具有實時性。在企業對企業銷售的情況下,這些數據可能來自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網站、顧客來訪紀錄,還有許多其他來源。而財務人員要獲取這些數據進行財務狀況分析,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展開網絡信息技術課程,如大數據財務分析、RPA機器人、大數據技術等與IT相關課程。這類課程在講授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運用等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為學生如何利用網絡技術迅速抓取有用數據進行財務分析和整理作了很好的知識鋪墊。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大多學習能力不強、主動學習意識弱,所以就算開設大數據應用基礎這類基礎課程,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不能很快的學懂的內容,那么在課程設置時,我們不僅要結合企業需求,還得分析課程設置的可行性,學生接受的程度,那么課程開設的合理與否,就會直接影響培養出的學生質量,如果有條件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進行分層教學,合理設置培養目標。
傳統的會計專業教師,往往對會計核算、計賬、報賬等會計知識十分了解,而目前學生也會利用特定的軟件進行財務核算,這對學生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深加工是很不夠的,對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工業機器人技術用于龐大數據的整理和分析都不甚了解。由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工作受到沖擊,要培養出不被社會所淘汰的會計人員,我們施教者必須與時俱進,懂得如果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復雜的財務分析,而這些知識在對于目前會計專業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大數據時代首先要重視對教師能力和知識的培養。會計專業要增設新的大數據運用相關的課程,這些都涉及計算機編程、財務機器人相關知識,在會計專業改革之前都沒有開設過,甚至會計專業老師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要傳授學生,老師先得進行培訓、學習再進行知識傳授,而對于有上了年紀的老教師來說,編程課程的學習難度十分大,教師要教好大數據課程不能僅僅紙上談兵,也要具備相應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所以可以先讓年輕老師先學習,然后再帶動其他教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也可以邀請網絡行業或計算機行業的專家為會計專業教師定期舉辦講座,滿足培養現代財務會計的要求,豐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形式與內容。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不斷變革,企業業務不斷拓展,而且呈現出網絡化、高速化、透明化,大數據時代企業對會計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僅要掌握系統的傳統會計專業體系知識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備數據分析與歸類能力,能夠對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采集、歸集、分析,做出科學的預判,確定對企業發展有戰略作用的數據。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須要進行相應修改,要以提高學生對大數據分析,技術運用等能力為出發點,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要突出培養面向會計行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會計數據分析課程模塊,或讓會計專業學生輔修數據分析相關大數據輔修專業模塊,擴大專業理論知識的廣度,進一步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挖掘會計數據的能力,更好的適應大數據時代企業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社會核心競爭力。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僅僅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面對大數據技術運用能力提升給會計專業學生帶來的嚴峻挑戰,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條件的投入,在大數據會計專業實訓室建設上,要緊跟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前沿以及大數據技術與會計專業技能高度融合趨勢,加大對一些有助于會計專業的大數據教學平臺的引進,針對一些與大數據相關課程,建設一批創新型專業實訓室,建設一批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制定一批實踐性、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方案進行創新教學。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考核方式,積極引進企業的真實案例、項目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對這些項目進行改革重構,建立適合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項目考核試題庫,以學生和學生團隊完成某一項目的完成度和創新性作為考核學生課程成績的重要依據。
落實會計信息化教學是大數據時代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為了實現會計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相關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引入信息技術。例如,可以依托云平臺組織學生展開會計實踐,提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效率效果。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時代的到來,大數據融入會計數據的深度分析中,高職院校紛紛面臨了相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只有接受新時代的挑戰,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同時在進行會計專業教學時,我們高職院校教師需要迅速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觀念,對會計專業要有一個新的、明確、清晰的專業定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思路,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真正的大數據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