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
(江蘇省南京民辦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0000)
歷史不僅涵蓋人類文化、經濟和政治發展,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科特點,協調好歷史史實教學和情感教育的關系,深入解讀各個教學環節的育人目標,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兩方面入手,重塑傳統單線程的教學架構,在提高教學工作針對性與指向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史料分析、邏輯推理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扎實基礎[1]。
對歷史學科教學來說,“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有三大優勢。
第一,完善了現有的教學形態,將知識滲透于學生學習的各個領域。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在課前利用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明確基本的學習目標;在課中圍繞學生預習情況開展針對性教學,保證學生認知能力的穩步提升;在課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拓展,強化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第二,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認知。常規教育模式下,教師側重知識教學,要求學生被動地、機械地完成知識記憶。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進度,但缺乏對學生現階段認知的考量,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而“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教師可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的聯動,有效了解學生能力發展情況,從而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3]。
第三,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主體地位。“以生為本”作為當前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是教師必須強調與關注的重要理念。在“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在課前自主完成基礎知識學習,還會在課上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展現自己的個性化思維,表達獨到的觀點,這對學生思維意識、歷史觀念、文化理解等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4]。
主題的選擇不僅會影響教師教學工作開展,更決定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效率。為此,教師在構建“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時,要以新高考政策要求為基礎,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主題,制訂多階段的教學目標,并將其合理分配到課前、課上、課后三個環節中,通過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歷史知識冗雜、關聯性強,對學生情感認知、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師借助“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展歷史教學時,不能只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而要深入剖析歷史知識蘊含的思想情感,使用主題引導的方式,將知識合理拆分,通過初識、掌握、鞏固三個階段,將其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真正了解歷史學科的現實意義。不僅如此,新高考政策對教師教學架構設置、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歷史學科特點,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重構教材,精選教學內容,構建多樣化教學主題,以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具備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日后的學習。
教學的開展是否有效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是否滿足現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如核心素養、人文素養等);是否契合當下高考政策;是否發揮了各個教學環節的育人價值,即目標的設立與完成。在當今教育背景下,無論教學內容的變更,還是《課程標準》的調整,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構建“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時,要明確歷史學科與學生能力、素養發展之間的關系,制訂多層次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目標,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很多初中歷史教師過分注重課堂教學成果,圍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制訂一系列教學方案,雖然保證了教學進度,但難以給學生帶來很好的學習體驗。對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兩個教學環節,很多教師持不同的態度。一部分教師認為,課前預習可通過課前導入實現,通過縮短“無用”思考時間,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知識;課后鞏固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部分教師認為,課前預習需要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完成,但現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差,而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開展預習,會拖延教學進度,導致學生對史料的解讀不夠深入,影響學習效果;同時現階段學生的自制力較差,難以有效進行課后鞏固,甚至會因此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如何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歷史教師教學前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大多采用提問、背誦和講題等方式,在課后要求學生進行單純的背誦和刷題,導致很多學生疲于應付歷史教師的背誦作業,在課堂上很少主動和教師互動。例如,很多學生在歷史課上不會主動提問,而是忙于抄寫板書,機械性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背誦任務,應付歷史小測驗。一些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教學效果自然不會理想。此外,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往往會讓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學習,了解本節課的內容,但并未給予學生引導,導致學生做了許多“無用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
當前,初中歷史教師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很少設計多元化的課前、課中、課后歷史活動,導致學生對課本外的歷史知識了解甚少。例如,部分教師只是對教材史料、插圖和課后習題進行講解,并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課后練習任務,很少組織自主探究活動,如讓學生探究當地歷史發展,收集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等。這不僅不利于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歷史思維的發散,使其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運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課前環節是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階段,也是改變常規課程形態的關鍵。在該環節中,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課程目標來開發相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有趣、簡潔、高效的預習內容。
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為例,在制訂預習方案時,教師可深入分析教學內容、重難點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微課視頻。本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中日文化交流、鑒真東渡及玄奘西行,學生要掌握“遣唐使”的含義,了解鑒真東渡的歷史史實,進而分析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還要知道玄奘西行的重要貢獻,并根據歷史史實思考隋唐時期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針對上述內容,教師可制作相應的預習方案,聯系相關影視作品,如《鑒真大和尚》《玄奘之路》等,結合專家分析,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跡,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還可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多種類型的問題,如鑒真東渡后日本有哪些變化?玄奘的西行與唐僧的西游有何區別?你能從現代日本發現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證據嗎?鼓勵學生自行收集相關史料并思考。
此外,教師要做好課前預習引導工作。教師可將預習導學案提前下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記錄學生的預習情況并總結其中的問題,據此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調整。
課堂教學是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主要渠道。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通過情境創設、合作討論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確保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仍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目的是解決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采取情境創設、任務驅動等趣味性教學方式,開展針對性教學,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例如,有的學生對“鑒真東渡后日本有哪些變化?”這一問題存在疑惑,他們只知道鑒真東渡對日本的醫學、文學、書法、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影響,卻不能舉例論證。對此,教師可收集相關史料或紀錄片,輔助學生進行實例總結。隨后,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思考情況設計相應的思考題,并創設對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二次思考,在深化其情感認知的同時,培養其歷史思維。例如,教師可圍繞“唐代文化發展”開展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資料,完成教師提供的任務表。在學生收集完資料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上臺進行觀點闡述,分析日本至今仍留存著唐朝部分文化的原因,在強化學生歷史思維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確保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個階段為成果展示與成果評價,主要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查,并圍繞其存在的不足制訂具體的能力提升方案,從而完善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首先,教學評價依據多元化。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全程、全方位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成果展示、觀點提出、觀點論證等。其次,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學評價主體不應局限于教師,而要多主體共同參與。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教師總評等,實現全員評價,使教學評價真正成為學生能力、素養發展的助推劑。
課后環節至關重要。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要注重作業內容的層次化與實踐化,實現減壓與提效的雙重目標。同時,教師要融入教學評價,精準對接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按照層次性、差異性的原則,為學生布置多種類型的課后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教學評價的滲透,既要設置課后作業反饋環節,又要對學生的后續學習進行考查,確保學生能力、素養的有效提升。以上述課程為例,針對學生課前、課堂學習反饋,教師可布置“繪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思維導圖、鑒真東渡成就圖”等課后作業,并借助社交軟件進行成果收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在線批注、點撥等方式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明確現階段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同時,明確學習方向,啟發思維,從而推動歷史教學高質量開展。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重新審視教書與育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靈活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架構,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