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恩 楊敢峰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 江蘇 蘇州 215021
隨著武術的國際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國際武聯的大家庭里,如今,國際武聯在世界上共有155個成員國。正是武術國際化的不斷發展為武術成功入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幾十年來,中國武術在為加入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這一盛典正在不斷努力,加入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是競技武術的最高目標,從此,中國武術是否能成功入奧,這一問題備受國人關注。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行會議上宣布:武術成為達喀爾2020年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這是武術第一次成為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武術入青奧是中國多年來對武術的國際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與勝利。
世界文化差異是武術入奧所要攻克的首要課題,奧林匹克精神與武術文化有共同之處,也有所差異。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差距較大,奧林匹克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強”與中國武術所追求的“中庸、仁愛”傳統思想大不相同,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但人們在《奧林匹克憲章》上看到這樣的一段描述:“奧林匹克主義謀求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以樂于做出努力、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1]將兩者進行對比發現,《奧林匹克憲章》的主旨與中國文化的內涵殊途同歸,都是對道德和教育的重視。從某種層面上看,中國武術的“以和為貴”和“以德為首”的文化核心與奧林匹克主義所追求的教育宗旨是相吻合的。[2]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堅定了成為奧運項目的關鍵在于“體育的教育價值”。基于此,中國武術在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下,要不斷完善自身,才能進一步凸顯中國武術的文化魅力。
武術與奧運會第一次接觸是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武術作為表演項目首次登上世界的舞臺,中國國術隊的表演在國際上引起巨大的轟動,隨著2001年中國取得2008年的奧運會舉辦權,武術入奧的呼聲也隨之升高,國際武聯第一時間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但奧委會以“武術參與度不高”拒絕了武術入奧的申請。2008年武術作為“特色項目”在北京舉行,這是奧委會首次破例允許奧運會期間在奧運會主辦城市舉行不屬于奧運會比賽項目或表演項目的體育比賽。2014年在中國南京舉行的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武術以“文化教育項目”再次登上大型國際賽事的舞臺。2011年國際武聯向國際奧委會再次提出讓武術運動進入奧運會的申請,并成功入選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備選項目,這是第三次向武術入奧發出沖擊,但最終無緣入選。2020年1月8日,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武術成為第四屆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武術第一次成為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標志著武術“入奧”進程取得階段性勝利。
武術進入青奧會標志著武術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臨著武術競技化、武術體操化等問題,以上現狀值得我們反思。
1.2.1 堅持中國武術的民族性
武術蘊含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集中在民族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中華武術根植于社會生活的土壤中,在漫長的歲月風雨中 ,不僅浸染著中華文化的精神, 而且在民族危難之時, 彰顯和弘揚了中華文化的文化精神 ,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性格 ,寄予了凝重的民族情結 ,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頗具影響和頗受關注的組成部分。[3]正如學者司馬云杰所說:“一個民族共同參與、享受一種文化制度愈是久遠,接受這種文化制度的社會化也就愈深刻, 因而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神也就愈強烈 ,也就愈具有民族性 。”[4]
中國武術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從技術層面上看武術的民族性:中國武術流派紛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據國家統計,拳種體系完整流傳下來的拳種共有130個。我們將國際化發展較好的太極拳、長拳等拳種進行武術申奧,但這并不能表明太極拳、長拳等拳種能代表中國武術這一整體。武術套路的統一是我們追求武術國際化發展的助力,也是武術國際化發展的阻礙。否則 ,就會在自己閹割中華武術的同時,出現他人對中國武術的誤解。
(2)從價值觀的角度看武術的民族性:中國武術講究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以“仁”為核心,強調“點到為止”。而西方體育則講究以突破自身極限為目的,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中華武術的個性所在。是堅持其民族性。在世界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東西方文化的對比更為顯著,中國武術的發展促使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武術的民族性,因為這樣才能使中華武術成為不可缺失的東方體育。
1.2.2 堅持中國武術的文化性
中國武術的魅力在于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中國武術把踢、打、摔、拿、刀、槍、劍、棍等實用技術提升的精神層面,使之成為武術文化,區別于其他武道項目,也區別于西方體育項目。中國武術的文化性不僅僅體現在動作姿勢等形式上的身體文化,更集中體現在拳理思想、習武道德、比武準則等精神上的文化。中國武術講究“習武先習德”的道德規范,只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習成真正“好”的武術,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習武的基礎,這是武術門派里的“硬性”要求。中國武術蘊含儒家思想、中庸文化,追求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
在這全球經濟化的世界里,文化共享的社會上,武術申奧最重要的是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不能為了申奧而申奧,這不僅會失去武術文化的特性,也會失去武術獨特的情趣與文化內涵。在世界體育多樣化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懂得武術的“美”
2001年武術申奧失利后,加大對武術國際化的宣傳力度。現如今,武術文化的傳播為武術再次申奧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大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文化自信”并明確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開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5]武術作為輸出文化的先行官,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下,武術國際化傳播迎來了嶄新平臺。
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意見(國辦發[2018]121號)中發文:“引導扶持業余精品賽事。創新社會力量舉辦業余體育賽事的組織方式,開展馬拉松、武術、搏擊等項目賽事……培養一批社會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業余精品賽事”[6]在國際武術賽事發展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跟上“潮流”組織武術愛好者參加國際武術比賽,如2019年在中國四川峨眉山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吸引來自巴西、美國、土耳其、香港、臺灣等48個國家和地區,300余支代表隊5000多人武術精英參與比賽,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各國之間的武術交流,擴展武術文化,為推廣武術文化創立良好的條件。
中國武術第一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是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武術首次在世界亮相。當地報紙盛贊中國武術“具有藝術、舞蹈、奮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及尚武精神。”[7]近年來,中國武術以表演的形式外出交流日漸頻繁,通過以技擊為前提,通過夸張化的形式將中國武術呈現出來,這樣既豐富了武術的傳播內容,同時也提升武術在國際舞臺上的知名度。
中國武術與空手道是中日兩國的傳統體育項目,為能盡早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兩國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兩國政府在推動項目入奧做了大量工作,但結果卻產生巨大差異,最終日本空手道成功被列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而武術仍然為入奧而努力。[8]通過對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空手道能成功入奧有以下兩點因素:(1)抓住了國際奧委會項目改革的機遇。奧運會項目的設置問題歷來都是改革的重點和熱點。從1986年雅典奧運會開始,奧運會競賽項目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在每屆奧運會結束后,國際奧委會都會對奧運會競賽項目進行定期審核。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奧運會項目的競賽項目結構,基本上每一屆的奧運會都有新增的項目或是有部分項目被“踢出”奧林匹克運動會,每次的項目調整都會給新的申奧項目帶來新的機遇。2014年12月,國際奧委會第127次會議通過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其中,在第14項“最大限度地配合奧運會利益相關者”提案中,國際奧委會強調成功申辦城市有提出增加項目的權利,實際上重新賦予了東道主新的特權效應,項目設置體現出主辦方利益訴求。[9]最終,空手道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新增的8個臨時項目當中脫穎而出。日本是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國,恰好處于改革時期,因此,日本在此次推動空手道入奧確實占盡先機。(2)日本政府及項目協會的大力支持。對于空手道的推廣,日本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并將以空手道在內的武道項目推廣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國家政策對空手道進行國內外的普及與推廣。空手道作為日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入奧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統一規范、技術標準、評判規則等,不斷地推進空手道國際化。此外,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財力和物力,派遣教練員到各國和地區推廣和普及空手道運動,在國內修建了大量的空手道訓練及比賽場地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提高大眾對空手道的認識,為空手道申奧打下堅實的基礎。
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是現代化體育運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中國武術成功入奧系列為武術國際化推廣帶來了嶄新平臺,但武術國際化發展的缺陷也隨著武術入奧成功開始顯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現如今的首要課題。
眾所周知,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是現代化體育比賽項目最大的平臺。中國武術為了進入奧林匹克系列這個大家庭,歷經十幾年時間,通過不斷地磨煉,終于在2020年1月8日被國際委員會宣布:武術運動項目正式成為2020年青奧會新增正式項目。武術成功入奧系列為武術國際化傳播發展迎來新契機。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是全球人民的運動會,武術作為新增比賽項目,從國際化傳播的角度上來說,武術國際化推廣迎來嶄新平臺,為何這樣說?原因在于武術成為青奧會新增比賽項目。大型國際賽事成為各國“暗自比拼”國家實力的時候,基于此,各國會加大力度對武術運動的推廣宣傳,從而選拔人才參加比賽。在一些尚不了解武術文化的國家甚至會采取以主動的方式來引進武術文化,從而達到“與時俱進”的目的。從武術成為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而言,武術成功入奧系列從一定程度上推動武術國際化發展。
武術正式成為2020年青奧會新增比賽項目這一消息,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武術入奧系列的成功,推動了國內武術的發展,從而促進武術的全民發展。在外國人的眼里,一直有這樣的疑問:中國人是都會武術的嗎?這個問題恰恰反應出武術運動的全民化。1995年6月, 我國開始頒布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是實現全面健康的重要前提,是保障和提升全體國民素質的基礎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身心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全民健身已經成為了熱點話題。武術作為我國特色體育項目,在國內全民普及化程度屬中等偏上。武術成功入奧有利于促進武術國內全民化發展,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例如,太極所弘揚的剛柔相濟、柔和緩慢、內外兼修的特點。其次,可以弘揚團結奮進的社會屬性。在武術文化中,許多武術拳種講究相互協作和堅韌不撥的社會風格,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所在。從國內武術全民化發展的現狀看,武術成功入奧有助于武術全民化發展,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健康中國”作為大會關鍵詞。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多次強調健康對國民、對社會、對經濟的、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應將當代國民健康問題放在國家發展首要戰略位置。 2019年,我國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等相關文件,以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為兩大核心,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
2019年末新冠肺炎爆發,疫情信息籠罩著2020年的整個春節。曾在2012年以谷剛、鐘南山等為首的研究學者在《中華醫學雜志》上就曾提出練習太極拳對慢阻肺患者有助于康復治療;新冠疫情的爆發,鐘南山教授再次提出:練習太極有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從這次的疫情再一次證實武術的重要性
中國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著強身健體的功效,在21世紀的今天,武術在健康方面的價值功效尤為凸顯。在國家“健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武術的健康價值與“健康中國”的構建相得益彰,其健康理念和健康方式與“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主體和內涵相呼應,已經成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10]中國武術蘊含中醫學影響因子,兩者有著及其密切的聯系,武術作為技擊流傳至今,給醫學養生、保健提供了很多具有參考價值的事物。
民間武術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不學武術,難懂中醫;不學中醫,武術難以達到上乘”。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著很深的含義。武術與中醫之間相互貫通,通過武術身心修煉的整體觀對身心健康進行整體辯證把握。既注重武術的未病養護,又強調中醫學的治病與康復,實現了傳統武術與中醫的高度融合。
傳統武術與中醫學所形成的整體健康觀,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為武醫融合提供思想啟迪。[11]武術與醫學技術結合,是體育手段與醫療手段在健康促進的共同目標下,合理運用體育手段在生命全周期進行非醫療干預與醫務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