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兵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2016年7月13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指出,推動體醫結合,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2019年8月10日國務院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綱要中明確指出“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眹业南嚓P重要政策文件中頻繁提及體醫融合的健康指導思想,足以說明其重要性。而縱觀我國歷史,不難發現數千年來我國傳統武術都在中醫治療疾病中扮演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最廣為流傳。2019年1月21日, 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人口數據,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 占總人口的17.9%。而依據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 。[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重,老年人常被各種慢性病困擾,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引起各界學者們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需要來看,傳統武術應用在體醫融合中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體醫融合”起源于美國,其目的是通過運動科學和醫學等學科成果相互交融以幫助人類獲得健康。我國體醫融合最早由宣海德提出并闡述。多數研究認為“體醫融合”是基于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續性,把體育、醫療等多項健康技術手段綜合運用于民眾科學健身及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中,以獲得健康促進的全生命周期過程。[2]近年來在體育與醫療研究領域從體醫結合發展到體醫融合,雖然一字之差但由結合到融合不難看出兩者的關系得到了本質的升華,體現了未來的健康事業不僅僅是兩個學科進行簡單的組合,而是要深度融合、深層互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首先,傳統武術具有健身特性與健身功能。傳統武術的健身特性體現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益壽延年,并且傳統武術本身就是一項對人體有益的有氧健身運動,具有健身特性。在傳統體育項目中典型的太極拳運動受到各個年齡段的親睞尤其是老年人,其特點講究柔和緩慢、內外兼修。其次,老年病及其特點。老年病,又稱老年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與衰老有關并且有自身特點的疾病。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明顯區別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其生理特點主要表現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呈現外表形態、組織結構和各種功能均退化。其中神經系統的老化是指隨年齡增加大腦萎縮、退化, 腦細胞數減少。腦細胞的減少則會引起大腦皮層神經活動過程的靈活性減弱, 神經調節能力較差,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因潛伏期延長而遲鈍。[3]同時,肌肉的萎縮、肌力的下降、骨質疏松等都是老年人明顯的組織結構特征,還包括各種心血管疾病, 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在體醫融合的視角下基于傳統武術的特性與功能,鑒于老年病的特殊性,本著健康第一的原則,幫助老年人預防和治療疾病。當今社會,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方面都需要適當松弛。在心理上,傳統武術的練習中結合相應旋律的音樂會產生節奏感,練習者嘗試去體會把握好這種節奏的快慢輕重緩急,使精神壓抑得到釋放,從而獲得身心愉悅、健康長壽的目的。其次在生理上,傳統武術如太極拳對人的身體健康有極大幫助,可以降低血壓,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運動能力、緩解關節疼痛、增強記憶力等多種功能。[4]基于太極拳的種種特色功能,就不難理解作為國粹之一的太極拳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如今依舊閃閃發光的緣由了。
在對健康追求和疾病的控制方面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以及理念上的與時俱進。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便提出了一項運動健身的新理念,即目前國際上推行的“運動是良醫”項目(Exercise is Medicine)。旨在通過增加體力活動促進全民健康、預防慢性疾病,鼓勵醫生把運動處方作為慢性疾病治療方案的一部分,而該項目現已逐步進入美國的醫療系統。[5]從現狀來看,我國老年人對傳統武術與醫學融合的認識還不夠,并且也沒有途徑去接觸醫療與傳統武術融合方面的知識與思想。一方面,缺乏政府積極的引導宣傳,許多老年人甚至受制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尤其是老年女性人群缺乏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觀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指導,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用傳統武術解決自身的健康問題。傳統武術與醫療融合的科學治療模式還沒有普及到大眾中,目前老年人對“醫體融合”方面的認識不夠,目前急需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不斷地更新觀念,這對于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及治療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016年全國“兩會”提案數據指出,中國目前具有康復師治療師專業資格的人僅約3.6萬人,每10萬人口中只有2.65名康復治療師,而在歐美等國物理治療師的數量平均為60人/10萬人口,香港地區為36.4人/10萬。我國目前還有30余萬康復人才缺口,其中物理治療師(PT)18萬人,作業治療師(OT)9萬人。[6]當下體育與醫學專業都只重視本專業的技能學習與培養,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體醫專業人才匱乏的現狀越發明顯,社會需要既懂醫學又懂傳統武術的專業人才,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由于供求關系的緊張,導致市場價格對于普通人而言非常昂貴,無法讓更多的老年病患者體驗到體醫融合的優勢,特別是社區醫體結合現狀方面嚴重缺乏復合型人才的運用,這也是體醫融合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政策法規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依據是指導國家地方事務的必要性文件,對于體醫融合來說,無論是在制定法律法規層面對體醫融合進行規范行業義務和責任的界定,還是對體醫融合市場的實施辦法和權利規范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具體的政策法規落地是大規模推廣的前提。此外缺乏就業的導向性文件,導致沒有建立起人才與市場的對接機制。當前,體醫融合已經被提到國家政策的層面,但具體實施細則以及配套法規仍然缺席,使得體醫融合在實踐中難以落地。
體醫融合的推進過程中,作為主體的體育與醫療衛生部門有責任也有義務共同協作,互相促進,就目前情況看,兩者缺乏溝通缺乏交流。新中國建立以來,體育與醫療衛生部門各行其職,有著自身的行政管理性質和獨有的運行管理模式。[7]體育部門屬于國家體育總局管轄,醫療衛生部門屬于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管理,兩者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管理體系,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使得原本政策不明晰、權利未劃分的合作更加難以進行?,F今也已不是對體育與醫療衛生部門進行簡單的疊加,而是要讓兩個部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將社區作為理念推廣的載體和主要場所,開展“體醫融合”的健身保健宣傳讓醫療組織和體育組織對社區的老年人保持著信息的通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積極宣傳相關政策,使老年人形成良好的鍛煉意識。社區作為體醫融合的一線,需要做好具體的服務工作及現實案例的講解,其中包括運動處方的提供,耐心講解,將成功治療的老人作為具體事例,通過對老人進行體驗式的推廣大力宣傳傳統武術對于老年病的防治優勢,傳播手段要多樣化,實現互聯網+體醫融合理念的傳遞,使老年人認識到醫體融合下傳統武術對老年病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鼓勵既有體育專業學識又有醫學背景的高校開設武術課程,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體教融合,大力培養能促進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要求在掌握醫療技術的同時,也能夠熟練運用傳統武術。在課程設計方面可借鑒體醫融合較為成熟的國家,從而增加不同的培養方式與方向。截至2014年7月,經過CAPTE認證及正在認證中的物理治療專業共253個。近年來美國每年畢業的物理治療專業學生 7000—8000人,而且逐年增長。[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鑒他國經驗的過程中始終帶著批判的思維,依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大力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養傳統武術與醫學相結合的人才。目前,國家為減緩就業壓力,提出畢業生可進行第二學位的學習,借此機遇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在校內進行融合培養,例如,本科學醫還未就業的學生,若對體育有一定的興趣便可以參加關于傳統武術的第二學位學習,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學習。
體醫融合存在跨界的特殊性,存在資源、利益、責任等各個方面的差別,并且要求體醫融合是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涉及多領域的融合。基于現實情況政府有必要加強法律的頂層布局與設計,盡快出臺相關推動健康中國的法律,明確體育和醫療行業的責任和義務,詳細闡述疾病治療全過程的法律責任,同時也要完善監督和評價機制,營造健康的社會大環境,為我國體醫融合事業保駕護航。同時,建立規范的人才考核機制,嚴格遵循持證上崗。政府部門通過法律、監督、評價等手段,上下貫通,構建一個良好的資源、信息溝通環境,讓其他主體形成強烈的健康促進協同意識。[9]體育與醫療部門的協同工作必須有相關法規作為指導與保障。其次,政府也應出臺相應的政策輔助人才培養及就業,打通體醫融合的任督二脈,使其通暢無阻,可通過增加社區的體醫融合服務單位,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醫院在診斷病情后應分級分類進行處理,這樣不但能幫助醫院減少壓力,也能為體醫融合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在體醫兩部門長期分離的狀態看來,想要第一時間快速的融合必須加強溝通,但就目前情況而言依然存在兩個部門的合作積極性低,溝通交流機會與渠道有限等問題。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在宏觀合作中,可設立體醫融合科室,此科室主要是體醫工作者承擔健康宣傳、群眾體質監測、社區體醫融合培訓等相關工作。其次從微觀上來看,應把協同治理應用到實際問診中,即在門診中增加老年人體力活動的問診,并將其納入疾病的考量范圍。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體醫融合的關鍵在于融合而不是體醫,第一步打破融合的僵局,以社區為基本面,以老年群體為突破,在此基礎上考慮多方式、多種類的融合路徑,尋求體醫融合的可行性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