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華
(福建省泉州市北峰中學,福建泉州 362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理念的不斷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當前,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推動著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步提升[1]。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信息技術只是幫助教師達到目標的工具,但是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教師會對信息技術產生依賴心理,沒有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濫用視頻、動畫等教學素材,導致信息技術喧賓奪主,使教學活動無法有效開展。
例如,在教學《空城計》這篇文章時,因為網絡上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播放大量的視頻,這些視頻占據課堂的大半時間,教師雖然會為學生講解文章的重點內容,但因剩余時間過少,講解浮于表面,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內容。
雖然很多語文教師已經將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但是受自身技術水平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語文教師,無法熟練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通常是從網上搜索和引用其他教師的課件,這些課件并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因此,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進行有效融合,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
雖然信息技術可以為語文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學生在面對各種內容豐富的課件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樣的課堂雖然一片歡聲笑語、充滿激情,但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同時,在信息技術輔助的語文課堂上,學生靜下心來品讀文本的時間變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成為語文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但部分初中語文教師依舊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不高。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方法逐漸變得多元化,各種新型授課方法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微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直播授課等。在初中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深入研究各種新型教學方法,將其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使教學活動變得輕松有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學習平臺,使單一的線下教學轉變為“線上+線下”的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后將每節課的教學資料及素材傳入學習平臺,以便學生隨時進行復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每天特定的時間為學生線上解惑答疑,加強師生互動,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使教師準確掌握教學進程,但也存在著課堂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尤其是在古詩文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會給學生的理解、記憶帶來很大的困難。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將書本中靜態的內容轉化為豐富多彩的動態畫面,構建更有活力、更有激情的課堂,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般的學習體驗。
例如,《三顧茅廬》這篇文章刻畫了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豐富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對這些人物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劉備對人才的渴望、諸葛亮的運籌帷幄、張飛的狂暴易怒等。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明顯提高。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上,學生基本上只能通過課本來獲取學習資源,學習內容來源單一,資源匱乏,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延展性,學生知識視野較為狹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緩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收集與教學主題相契合的材料,為學生展現豐富的話題內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3]。
在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收集和展示一些課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討論,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除此之外,朗誦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文字水平、語言素養的有效手段。開展朗誦訓練,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達。在傳統的詩詞及散文教學中,教學活動通常局限于對文章語句的分析,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音頻素材為學生的朗誦創造條件,進而促進學生朗誦能力及語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教師就可以提前準備音頻素材,讓學生跟隨音頻學習朗誦技巧,感受朗誦的魅力。在朗誦過程中,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作者通過這首詩歌傳達的情感,并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借助其輔助功能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大多數語文教師會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但由于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預習任務的布置不夠合理。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資源,生成與學生能力相對應的預習題目,且預習內容和形式也應有所不同,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在課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堂上自己存有疑問或較為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探究,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備課階段,教師除了要熟悉授課內容,還要設計好課堂授課方式及授課流程,這些工作會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且由于無法及時與學生溝通、不能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備課可能不完善。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在備課前在網絡平臺上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預習情況,還可以在網上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源,這樣就可以提高教師的備課效率。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可以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為語文課堂增加活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初中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究將二者融合的有效方式,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