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潔
(福建省福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0)
在新課改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合理使用各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制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分析和探究,從而提高自身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屬價值。
教師在探究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雖然獲得成就盡管各地都相繼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累積了相關的成功案例和經驗。但從目前來看,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仍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實施課程的深淺程度不同,實施綜合實踐的活動存在差異,實施課程的總體僅是在淺層停留,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設計的目標過于虛化。主要表現為:
1.1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不完整。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的生活、社會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課程內容包含著多方面生活內容,但學校目前未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也未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活動主題大多是拼盤組合,有著臨時性和隨意性,導致課程內容目標與結構分離。另外,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更傾向于成人化,比如出現的某某路變遷或者是家鄉茶文化研究等,在選擇和設計的內容上不符合學生的生活情況,未結合學生的生活需求與興趣愛好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與經驗存在差異,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 課程定位存在問題。據調查可知,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和考察探究活動,均是按照相關部門或學校的要求,有著功利性。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少積極性,也未體驗到成就感,因此無法在心中形成核心價值理念,導致一些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受到約束,流于表面化,未發揮出立德樹人的作用。
1.3 活動方式呈現出虛假化和淺層次化特征。在新課改下,轉變學習方式是主要的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活動能力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任務。而在實施課程的具體過程中,存在活動方式單一,經常會有假合作和假探究的情況出現。由于活動缺少兼顧性和統籌性,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出現淺層化。一些教師未真正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意義,隨意地將活動作為教學目的。比如若是探討環境污染問題,可能會組織學生觀察周邊的環境狀況,采訪環境工人等,但卻未深入分析污染源的情況,缺少和環保有關的角色體驗,進而未真正地理解相應的職業角色[1]。
教育觀念、教學觀念以及學習觀念決定著教育行為,因此需要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實施有效的教育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1 統一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教育部門明確指出,需要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有著詳細的設計內容,使各年級各班的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活動。如果班主任設計課程活動主題,則會出現拓展學科的情況。因此學校要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校內和校外的資源,按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需求,統籌設計相關主題內容,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有著遞進性和連續性,防止主題重復。學校在關注學生成長需求的基礎上,也需要關注社會服務、設計制作等活動方式,明確各年級的活動主題內容。
2.2 構建學校行為機制。各學科的老師均不具備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同時也無法擔任課程的責任人,不應由單個教師承擔聯系校外資源,和其他機構協調的責任。學校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者,可構建行為機制以便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學校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設計,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發展水平以及可利用的資源考慮,從而形成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關的實施方案。學校要成立校長任組長的小組,從而開展相關工作。構建學校行為機制,以便為實施課程提供支撐。
2.3 構建學習情境。創設學生學習的真實情境,引發學生及時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深度學習的特征。只有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為其提供真實行徑,才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現實世界和知識間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學習,領會知識的價值[2]。
綜上所述,學校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機制,設計并制定課程內容、雙層質性評價和突出問題情景等策略,保證深化學校課程內容。學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核心價值,實現深度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融合思想理念、學習理念和實踐理念等,通過課程目標內化學生解決問題、承擔責任的能力,完成立德樹人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