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友
(福建省漳平市城北小學 福建 漳平 364400)
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對學生的培養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近些年,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逐漸得到升華,開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文化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仁智教育內容的融入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通過仁智教育,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文化素養得到雙重提高,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1 課堂教學過于單調。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多根據教材內容制定教學計劃,很少對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在此情況下,過多的理論知識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愈發枯燥,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部分教師沒有與學生進行充足的互動,提問形式僅限于基礎的一問一答。這種方式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往往以被動的形式展開學習,導致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與教材內容的共鳴,使其學習效率受到影響,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嚴重不足,進而導致課堂質量逐漸降低[1]。
1.2 教學方式存在疏漏。雖然新課改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推行已初見成效,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多數教師難以及時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仍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來進行教學。尤其是對一些老教師來說,他們對自身的授課經驗充滿自信,不愿為學生做出改變,示例使得灌輸式授課方式仍舊大行其道。如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授課中缺乏對知識內涵的解讀,導致學生無法增進自身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理解,學習效果也難以提高,最終不但無法推動仁智教育的實施,而且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2]。
2.1 促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更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由此,教師應根據生活實際案例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強化自身的思維意識。這不但符合新課改下對道德與法治授課的要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3]。以《安全記心上》的授課為例。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其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身體或心靈上的傷害,從而給其未來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由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車禍、溺水、火災等安全事故的視頻,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脆弱。隨后,教師再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能受到來自哪方面的傷害?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們逐漸認識到授課內容的內涵,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討論。在這種授課方式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顯著提高,有助于其養成健康安全的生活習慣,也能使學生及時規避生活中的潛在風險,從而促進仁智教育的落實。
2.2 以生為本優化授課方法。在選擇授課方式時,教師應遵循以生為本的授課觀念,增進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并據此來設計授課內容,創新授課模式,從而對授課方式進行改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注重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其在授課中的參與程度,以培養其參與熱情,激發其探究欲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授課過程中保持積極地學習態度。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的授課為例。當教師完成理論知識的授課后,可以在課堂授課中留出一定的空白。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己的生活展開回憶,回想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這種授課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還能進一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家庭和諧。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我國歷史上有關孝順的故事,加強其對“孝”的內涵的理解。這種授課方式的應用可以有效開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在思考教材知識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健全其知識體系,提升其實踐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此,仁智教育目標得以落實,對學生的培養也更加全面,學習效率也得以顯著提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仁智教育的應用不但能夠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有效提供其學習效率,促進課堂授課質量的提高。由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促進授課內容的生活化,降低其對授課內容的陌生感。同時,以生為本優化授課方法,以充分提高其學習效率。在這種授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愈發高漲,學習效果也得以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