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福建省福州市紅寮中心小學,福建福州 350022)
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強對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使他們了解和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有效提升計算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方向。目前,我國農村學生計算能力的總體水平相對較低,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其未來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這種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文對此問題的成因和解決策略進行了討論。
計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是構成數學學科的基本要素。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進行數學計算,提高計算能力。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計算能力,就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一種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進行數學學習。部分農村高年級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監管和指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1]。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很難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另外,一些農村學校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缺乏應有的重視,這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消極的認知,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但是就農村教育而言,整體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水平較城市而言相對較低。研究人員做過相關調查,發現農村的很多小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只會將書上的例題和練習題進行機械練習,沒有清晰地了解和消化知識點,無法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此外,還有很多學生在計算中采用的是異常煩瑣、復雜的計算方法,計算效率較低[2]。這樣不僅會浪費他們的解題時間,還會消耗其學習耐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對其未來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任何事,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農村學生缺少完整、系統的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時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計算解題方法。這導致其計算能力薄弱,容易出現各種計算錯誤。對此,學生應加強對解題方法的掌握,提高解題效率,降低出錯率[3]。
計算能力將會伴隨學生一生,是學生學習數學必須掌握的技能。很多學生在拿到題目后沒有進行認真閱讀,沒看清楚題就開始作答。這種輕率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計算錯誤。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審題,避免其形成思維定式。學生在計算時也應細心,在計算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注意每個細節,以避免出現差錯。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例如,為加深學生對“簡易方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往往以帶領學生做例題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而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教師在讀題時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有針對性的引導。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運送40.5 噸煤,先用一輛載重7 噸的汽車運4 次,再將剩下的用載重2.5 噸的貨車運送,貨車需要運送多少次?”對于這道題,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耐心讀題,先引導他們勾畫“煤的總數”“汽車載重和拉煤次數”“貨車載重”等已知條件,再引導他們尋找未知條件,并分析解題思路。這樣一來,通過從頭到尾的細致讀題和勾畫,學生遺漏有效信息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大多數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鞏固,提升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二是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計算的質量和速度[4]。前者能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后者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和計算能力。從這兩方面出發,學生可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識和運用水平。
對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習題練習等方式進行,同時做到課堂上專注聽講,充分吸收教師講解的每個知識點。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一方面可依賴教師的有效引導,另一方面需要自己課后進行系統化總結。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時,當最小公倍數基礎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隨堂測驗活動,給出“26 和13”“29 和87”“2、3 和7”“42 和105”“11和2”“3 和11”等數字組合,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求解,并說一說自己發現了哪些規律。學生通過多次對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求解,可以大大提高計算能力。同時,通過隨堂練習,學生發現,“11”與其他數字組合的最小公倍數有些特別。此時,教師可以將“任意一個數與11 相乘,都是采用錯位相加計算的”這一規律告知學生,讓他們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性[5]。接著,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可在課后布置難度不斷提高的拔高類習題,讓學生通過反復訓練,加強對這些學習方法的掌握,進而提高解題能力,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6]。
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7]。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與“小數”及“小數乘法”相關的數學元素,讓他們在買東西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計算單價為小數的商品總價。此外,教師還可以直接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出“一支筆2.2 元,一共買了5 支,請問一共花了多少錢”等問題。教師通過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運算法則的深入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從學生、教師、社會等多方面出發,尋找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