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虹
(寧夏同心縣實驗小學 寧夏 吳忠 751300)
在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大體上較為穩定和統一的特點,但是因為不同的學生,他們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以及接受的教育程度有所不同,他們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習慣,思想內容也有很大差異。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特點,不斷發現他們的所長,幫助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不斷運用自己的特點和能力去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進步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聽說讀寫”一直是語文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的差異性也就在聽——上課聽課的效率;說——上課能否舉手發言積極大膽表達自己思想;讀——能否自主進行語文文本的閱讀和課外閱;寫——習作中能否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思想。這四個方面對應著不同的教學活動,都可以體現學生的差異化行為以及個性化的表達。教師不應過分地介入學生的學習實踐,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掌握學習的有效方法。
2.1 有效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取決于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自主性,開展積極有效、靈活多樣的自主探究活動已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
如,在《鳥的天堂》的探究活動設計中,教師以“鳥的樂園”為主題,設計了面向全體學生征集廣告詞、歌曲、宣傳標語,招聘“小鳥使者”的語文探究實踐活動,具體環節有四。環節一:課前預習,利用網絡了解關于“鳥”的相關資源(以開放性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預習的平臺)。環節二:整理信息,嘗試撰寫“廣告詞”(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廣告詞的方式完成對文本內容的靈活概括)。環節三:激發想象,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通過朗讀、歌唱、寫作等方式完成“招聘任務”(教師提供實踐問題,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完成實踐任務,達成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示)。環節四:頒發勛章,分享資源(進行多元評價,打破學科壁壘,在共享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突出有效教學,開展靈活探究,教師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生活化的場景設置與探究活動緊密融合,將探究任務融入廣告詞、宣傳語等的設計活動中,學生在參與情境活動的過程中完成了探究任務,既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達成了教學目標,也充分發展了個性。
2.2 課前精心設置教學環節,打造優質課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其能力的基礎上得到一個新的提高。既不會高于其能力強制要求給后進生加壓,也不會讓優等生感到過于輕松,沒有任務可做。這種分層的教學任務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中獲得學習的碩果。在備課中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要來制定教學計劃,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呈現一個豐富有趣的和高效有計劃的課堂。
比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人之初》這一課時,就可以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對于一些認為學習壓力過重的同學,可以讓他們掌握課堂知識,充分領悟理解上課內容就可以,而一些學有余力的同學就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關于《三字經》的其他有關內容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本中講到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道理,或者推薦相關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
作為教師,也應該在課前給予自己一個積極的教師定位。要保證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在老師教學生學的相互統一中實現一個默契的良性循環。當然無論課程如何制定,都要確保整個課堂要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優化整個課堂。
2.3 給予多元評價,給予學生關懷與鼓勵。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對于評價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進行反饋,才有可能在教學領域做到最好。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領悟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認知。對不同的學生應給予多元的關懷、鼓勵性質的評價。
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鹿柴》王維這首古詩時,后進生會認其中的字會寫,能背誦下來就應該給予一個大大的鼓勵,而對于優等生,不僅應該要求他們熟讀成誦。而且他們還應該去理解詩人所傳遞的價值觀和情感。
對于那些成績比較好,領悟力比較強,效率比較高的學生就嚴格要求他們,還要不斷調動他們的創新能力,不斷地思考。對于那些學習有壓力的同學們,往往會有懶惰和懈怠,在成績上往往受到異樣的眼光而產生的不自信,教師應尋找他們的閃光點激勵他們學習的熱情。讓他們能夠找到學習的動力,感受獲得學習成果的喜悅。
以人為本,尊重差異,新課改理念下,讓我們在不斷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過程中提升語文教學的品質,為實現個體最有生命力的發展不斷思考,不斷前行,為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