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青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方法訓練學生的語感,把語感的培養真正落實到語文教學整個過程中是特別重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內容,同時也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下面結合我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培養學生語感的途徑。
閱讀教學中多讀多背不斷培養學生感悟語感。閱讀教學的基本要義是充分感知,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直觀教學手段的運用,去激發學生聯想,從中適當領悟。課堂教學應該重視朗讀指導,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朗讀,注重學生積累語言,幫助學生領悟含義與方法,體會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并非就是簡單地讓學生一味讀書。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把文本所描寫的人或事物在學生的腦海里呈現,感知文本內容。
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內容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想象,讓學生領會和感受語言文字這個隱含,暗示的情味和旨趣。同時要抓住教材中關鍵性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例如《草地夜行》一文,有這樣一段話: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離開我!”……要記住革命!……我使勁伸手去拉他……已經沒頂了。要真正讀懂這段文字,并從中受到感染,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理解文章中兩個“頂”字的意義。前一個“頂”字是動詞,短文中“已經沒頂了”是名詞。這是語言知識的積累;二是懂得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的悲壯歷史,這是生活經驗中的積累;三是能從這段文字中歸納出老紅軍為了革命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保存革命后代的這種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的根源所在,這是思維品質久經錘煉的結果,是思維成果的積累。
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背誦。學生背誦的文章篇數多了所積累的好詞佳句自然豐富,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式,從而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會慢慢加深,學生習作時自然會落筆成文。
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多思多想,重視語感的體驗,有意識地加強語感訓練。在課文中,文學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強烈的感染力之所以產生,完全在于讀者的語感在起作用。例如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文的開頭一段,假如讓一個語感良好的學生來讀,他便會隨著詞語進入視覺,在腦際中展開了想象。這一幅美麗的草原景色圖畫就立刻呈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進入了文章的意境。有的學生也許是見到過草原的,本來覺得草原的景物曠遠、荒涼、靜寂,使人感到悵然。正如古人所說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讀到這段文章,領會著文章的意境,更能體會到作者如何把草原的景色寫活了,學生的心中自然會由衷的贊嘆“草原的景色多美啊”的結論,同時也會贊美作者的描寫手法真是妙極了,從而在閱讀中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感。有的學生也許不曾見到過草原,不知道草原的原物是怎樣的。現在讀了這段文章,領會著文章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并且想想草原的美麗意境,這也是一種快感。學生的這種快感和作者所要表達的境界和愉快的心情是一致的,作者的心情與讀者的心情產生共鳴。這一方面是文學作品的感集力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讀者對文學作品中語言的感受能力在起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摘抄好的詞句學會語言積累來培養體會語感,讓語言感受經驗在語文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文本內容的新授課進行創設情景,開展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演一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對言語有切實的體會,從而加深領悟,形成語感能力。
例如教學《敕勒歌》時,我根據文本內容進行課件設計,新課伊始播放視頻向學生展示一幅遼闊草原的圖片,文本的內容創設成一幅圖文并茂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熱情高漲,然后讓全班學生進行朗讀文本內容,學生在朗讀中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孩子們對文本中的山川、蒼穹、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更加容易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拓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對語言文字的領悟力提升,運用起來也能更加靈活嫻熟,從而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如,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劇本語言,然后進行課本劇表演,班上一個小組扮演一個角色,各小組的同學相互討論交流,各組選派一位同學上臺表演。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廉頗、藺相如、韓勃,課本劇的語言和動作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深明大義、寬容大度;韓勃比較沖動;廉頗是一位知錯就改的人,從而更加深刻體會到文本中這些人物的品質。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見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摩,而要把學習語言文字聯系到語文知識、生活經驗和思維成果等積累上去。課堂教學要注重朗讀指導,朗讀好才能語感能力強,與不加指導,聽其自然地讓學生自己去“悟”出感來,兩者的效果大不相同的。教師只有切實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才可以通過語言文字這個橋梁和作者的心情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