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香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二中 浙江 舟山 316000)
初中語文《作業本》不僅摒棄了原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選擇站在學生立場來設計教學,而且將語文作業的功能從復習回顧和評價拓展,進一步提升到圍繞學生如何學會自覺主動地學習語文的高度。本文試圖針對《作業本》這一實踐應用,從“有志”“有識”“有恒”三個層次入手,同時將三要訣“斷與立”“守與放”“舍與得”融合在其中,分析了《作業本》的教學案例,試圖完善與課堂學習相配合的作業系統,把語文作業融入初中生學習的方方面面,以此來達到以《作業本》為橋梁,對學生語文學習方式進行一個全新的改革。
《作業本》的作用和功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大眾認知和功能,作業不僅僅是課堂之后的知識鞏固和拓展,還是基于課標、教材、單元和差異的助學系統。教師研究學生學習規律,設計作業內容時,要遵循“斷與立”原則懂得取舍,不能一道作業題就達成所有教學目的,這是不現實的,所以需要明確的作業目標與方向來有目的性的設計作業。
例如,《蘇州園林》這一課程作業本的設置如下:
1.1 《蘇州園林》這一課的“課前預學”學習任務設計,立足于初中學生的生活體會,讓學生將文章與自己的切身體會相結合,讓學生體會沉浸式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應努力地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蘇州園林的見解與看法,或者談談自己所看到過的美景美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蘇州園林》這一課的學習中。
1.2 蘇州園林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造園,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請快速閱讀課文,用幾個詞語或者句子描述蘇州園林的特色,想好了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去過蘇州園林的同學可以翻看旅行照片結合旅行經歷,談談蘇州園林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作業本》是對語文文章知識不同形式的呈現,是同時落實課標要求以及教材教學要求的雙贏范本。需要教師以教材為基礎,本著“守與放”原則,遵守語文知識特點,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內容,引導學生把握知識主旨,提升學生作業閱讀時的情感,進行增添作業本的感染力。
例如,在《背影》的課學導學內容是這樣的:
2.1 作者在寫作文的時候,內心有哪些復雜的情感?請用幾個詞語進行描述,并把這些詞語填寫在下面橫線中,并帶著這些情感再次朗讀全文。
2.2 初讀感悟——課文中四次出現“背影”,四次寫到流淚,五次出現父親的話。請在文中一一找出,做上標記,并完成下列任務。
(1)分別閱讀下面文字指示的片段,根據你的理解,在橫線處填寫合適的內容。
文中第一次出現“背影”是文章開頭,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出現“背影”是在第六段“望父買橘”部分,作者看到一個____________(填特征)的背影,這個“背影”像一尊雕塑一般定格在作者腦海里,第三次出現“背影”是在________________(填事件)的時候,作者在“來來往往的人里”尋找父親的背影,卻“再也找不著了”;第四次出現“背影”是在文末,此處是(實寫/虛寫)“背影”,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
教師同時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意向主旨,了解寫作知識的邏輯構成,清晰所引用的范例意義所在,有利于提升學生體會文章感情色彩能力。
《作業本》舍棄了原有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應試教育教學現象。它更是一個循序漸進,逐級放大的語文學習過程。它不僅僅能夠明確的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核心價值,還以課程視野為落腳點,在明確教學內容上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遞質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舍與得”,舍棄教師主觀認為,以學生本體為核心,讓學生有所得,以《作業本》作為外圍輔助支架,讓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齊驅并進式前進。要懂得取舍,弱化教師在課堂上的存在感,發揮學生的主體效應,讓語文課堂從學校延伸到生活中,從而真正的融合學生的生活,從里到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作業本》的舊形式新概念的使用,基于時代的發展之下,改變了新時代之下學生教師對作業的理解和看法,改變了為傳承中國文化,漢字文化等的語文教學方式,同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學生來說,作業不再是一個負擔和包袱,而是具有主觀能動作用的沖關游戲,對教師來說,《作業本》就是他們所編碼的游戲系統,通過循環漸進,逐級放大的方式,不斷引導學生既合理又有效的學習,從而達到最終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要求,將《作業本》的助學、助教、助研功能定發揮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