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慧
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游與管理學院,中國澳門 999078
目前,我國紅色旅游的發展態勢良好,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高速增長,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據國際文物局資料顯示,在2019年,我國紅色旅游人數累計達到14億人次、創造了4000億元的紅色旅游收入。特別是2019年、2020年分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及建黨99周年,這兩大節點使紅色旅游市場進一步升溫。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10大類、100條體現時代精神的學習體驗精品旅游線路,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觀看升國旗儀式、瞻仰革命圣地來培養愛國精神。由此可見,紅色旅游演變為了一種新興的旅游業態。本文通過分析紅色旅游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由此提出紅色旅游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夠為我國紅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價值和意義。
隨著國內紅色旅游的興起,我國學者對紅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紅色旅游的相關概念;二是紅色文化旅游價值;三是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具體如下。
沈成飛、連文妹(2018)認為,所謂紅色文化,是指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凝聚起來的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其核心要義的紅色精神[1]。傅才武(2020)認為,紅色文化及其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是傳承紅色文化的時代載體[2]。李強(2020)認為,紅色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實踐所創造的一系列思想、價值、精神、行為等特殊文化形態[3]。
陳鋒儀、艾欣(2020)通過對延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分析,闡述其具有的延安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價值[4]。姚婷、魏烈剛(2020)分析了八一南昌起義作為江西獨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其承載的八一革命精神,具備了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的突出優勢[5]。劉利瓊、喬旋(2020)認為紅色旅游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形態,具有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6]。
王雄青、胡長生(2020)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江西為研究對象,提出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的對策建議[7]。張迪、崔燕(2020)對內蒙古紅色文化旅游進行SWOT分析,提出紅色旅游傳播的策略[8]。胡晨曦等(2020)以新媒體為背景,認為浙西南地區紅色研學旅游產品豐富,應從技術和平臺角度來開發紅色研學產品[9]。
綜上所述,國內大部分學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紅色旅游的內涵、價值、精神以及紅色旅游產品開發的對策建議上,這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近年來紅色旅游市場發展迅速,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促進紅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紅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增加閱歷的主體性旅游活動。我國紅色旅游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1960年萌芽階段,1960—1994年初步規模化階段,1995—2005年的市場化階段,2005年至今的全方位發展階段[10]。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認知觀念發生了巨大的進步,除了重視基本的物質需求外,也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由此出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在愛國的主旋律下,增加了人們對紅色旅游市場的需求。
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的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家頒布許多有關紅色旅游的利好政策,諸如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召開了宣傳貫徹《2016—2021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政策,重點強調了紅色旅游的內涵式發展,為紅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方向。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全國紅色旅游公路規劃(2017—2020年)》,指出,到“十三五”末,具備條件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景點,要實現與周圍省干線的公路和城市進行連接,從而形成一條便捷安全的紅色旅游公路網絡。國家頒發的這些政策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紅色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推動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國家發改委編制印發《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三期總體建設方案》,新增了228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其中涉及了紅色旅游景區建設項目的相關內容、建設規模和投資規模。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紅色旅游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共計653個。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提出了要繼續擴大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開放力度,逐漸向公眾進行一個免費的開放。加強對紅色旅游產品的創新和開發,加大對文化研究單位和相關文物研究機構的支持力度,推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休閑旅游、體驗旅游、研學旅游等多元的旅游產品。
近年來,我國紅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次逐步增長,從2015年至2017年,累計有34.78億人次參與了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9295億元。在國家發改委、旅游局公布的3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共有229個景區進入三期建設方案,占比達76.3%。在2018年上半年,紅色旅游市場發展勢頭良好,我國紅色旅游景點和重點紅色旅游城市接待游客累計4.84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數的17.13%,實現旅游收入2524.98億元,同比增長了5.73%。2019年接待超過14億人次,達到14.1億人次,中國紅色旅游的綜合收入超過5800億元,達到5848億元。紅色旅游在弘揚革命傳統、傳播紅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了中國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紅色旅游的消費群體由中老年游客逐漸向年輕人轉變。主要客群由60后、70后向80后、90后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根據同程藝龍《2019紅色旅游趨勢報告》顯示,消費紅色旅游產品的游客年齡相對年輕化,主要群體分別是14歲以下的中小學生占比5.4%,參觀紅色景點將作為學習的第二課堂。20至39歲青年群體占比57.3%,參觀紅色景點是緬懷先輩,熱愛祖國的重要體現,整體青少年及青年人群占絕大多數。
根據同程藝龍的《紅色傳承·“Z世代”紅色旅游消費偏好調查報告2021》顯示,我國紅色旅游景點及相關的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包括主題博物館、革命先烈或名人故居、革命英雄紀念館、紅色主題實景演出等,其中,主題博物館備受歡迎。因為,展覽展示的手段越來越“酷炫”的各類紅色紀念館,對于年輕群體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尤其是現在打造的“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互動方式契合了“Z世代”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消費和獲取資訊的習慣。此外,在暑期期間,抗戰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遺址、中共一大會址等革命歷史重大事件遺址也成為紅色旅游的熱點,吸引了大量的在校學生客流。同時,革命先烈或愛國人士故居的客流量也創下新高,如毛澤東故居、鄧小平故居等偉人故居。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紅色旅游景區是承載革命精神的地方,但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各景區之間的差異不是很明顯。紅色旅游在發展時存在產品規劃不合理現象,導致產品同質化問題的發生。具體表現為旅游產品、旅游服務及服務模式的同質化。例如,紅色景區的旅游產品,大多是以遺址參觀、紀念館、雕塑像、故居等為主,展示方式大多以簡單的圖片和物品展示等傳統的觀光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這容易使游客產生“游一當十”的心理,不利于紅色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上,沒有充分地將紅色旅游資源和當地資源結合起來開發,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部分的地區在進行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時,和當地生態資源、風土人情的緊密性不夠強。除了一些知名的紅色景區外,很多鄉村中的景點,在開發時容易出現地方生態鄉村資源與紅色旅游資源的粘合度不夠強的問題,比如紅色旅游景點的線路沒有很好地串聯起來,呈現碎片化和分散的特點。由于“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還不夠深入,大部分的紅色景區還沒有很好地發揮“紅色旅游+”的經濟效應。
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普遍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資金短缺等問題,在發展紅色旅游時,吃、住、行、游、購、娛等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落后的問題則凸顯了出來。紅色旅游景區大多分布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山區和農村,由于當地的經濟財力有限,對旅游相應配套設施的投入不足,使得當地交通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區內的水電供應、通訊、公共衛生等不能很好地滿足旅游接待的要求,反映了位于欠發達地區的這些紅色景區的旅游接待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產品是景區的生命,只有不斷地創新和完善才能延續產品的生命周期,激發市場的活力。近年來,年輕人逐漸成為了紅色旅游消費的主力軍,由于成長年代不同,年輕人很難和上一代人產生共情。那么在進行產品創新時,應借助科技的力量,依托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旅游產品的可視化效果,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技術的突破。借助全息投影、顯示屏以及VR等形式來展示旅游產品,打造虛擬的沉浸式體驗。這不僅能讓游客更深層次地體驗紅色精神,尤其是讓年輕人更愿意來體驗“高大上”的紅色文化。
紅色旅游景區在開發時應加強產業融合,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經濟效應。如果想進一步提高紅色旅游發展的質量,應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推出“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綠色旅游”“紅色旅游+科技旅游”和“紅色旅游+工業旅游”等旅游產品,不斷豐富紅色旅游文化產品的內涵和產品,提升旅游吸引力[11]。針對紅色旅游消費群體年輕化的發展格局,紅色旅游景區應善于將自身的紅色文化與現代科技、動漫IP、健身美食、戶外運動等現代化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以紅色旅游為主題、復合型的旅游產品線路,實現紅色經濟效應。
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相應的配套服務。由于紅色旅游市場發展迅速,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紅色旅游資源也得到開發,但是當地相關的配套設施不齊全,無法為大量涌進來的游客提供與之配套的服務,這讓游客體驗大打折扣。因此,為了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應積極提升紅色旅游產業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善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游覽服務、配套服務、管理服務的建設,切實提高紅色旅游景區的接待能力[12]。
本文通過對紅色旅游市場發展的研究,發現紅色旅游市場存在著旅游產品同質化、資源開發不足以及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等問題。為了促進紅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紅色旅游在開發時,應結合科技來創新紅色旅游產品、深入挖掘“紅色旅游+”的經濟效應,加強產業融合的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紅色旅游景區的接待能力,從紅色旅游的“硬件”和“軟件”上促進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