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琰婷
(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晉江 362200)
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開放且具有特定指向性的教學方式。議題式教學是以議題為中心,以結構化的知識為依托,提出開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綜合性的話題,讓學生去討論、實踐和探究,直至學生掌握知識、獲得能力的學習方式。議題式教學既是實施政治活動型課程的重要形式,又是落實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要以議題式教學為抓手,選擇合適的議題材料開展議題式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
議題式教學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中的議題可以是實證性議題,也可以是辨析式議題、社會實踐類議題,議題的種類和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建構主義理論是議題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起因與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需要進行不間斷的有效建構。但是,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以孤立的、碎片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教學為主,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和應用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乃至學科素養的提高。議題式教學主張基于單元設計,甚至站在學科高度,有效地整合議題材料、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查閱資料及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運用政治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從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和態度,直至學生形成結構化的學科知識體系。議題式教學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達與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應用資料的能力,為政治教學步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軌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
議題式教學非常關注學生、教師與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張學生通過與各種學習要素深入交流和溝通,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有效互動[2]。根據議題式教學的概念可知,選擇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的基礎。因此,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吃透教材,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加強思想政治課與社會的聯系,從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交叉點中確定議題,借助有時代特色和意義的議題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哲學原理之唯物辯證法”時,教師可在認真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有價值的社會熱點來設置議題,讓學生統整課程知識,找到知識與現實之間的關聯,用辯證思維去考慮問題。教師可以“互聯網+”為背景,結合現在高中生愛上網、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等現象,以“互聯網時代的理性選擇”“網絡的作用和弊端”為議題,讓學生搜集信息,探究問題,開展討論,進行總結,直至學生完全理解學科知識,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確定議題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搜集資料、設計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既可以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政治感知和認同,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因此,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情境創設,如可以結合新聞,借助新聞播報引入議題,以構建高效課堂。例如,在教學“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的議題,讓學生積極參與“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因和措施”的討論,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理念和民族責任感。為了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中美貿易戰的相關新聞報道,結合報道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中美貿易戰的原因和本質是什么?中美貿易戰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影響?中美貿易日后該何去何從?如何維護國家利益?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給予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為議題式教學做好鋪墊。
在議題式教學中,選擇議題、設置問題、搜集材料,只是教學的一部分。進一步來說,議題式教學不僅要關注材料的相承性和議題設計的漸進性,還要將議題與學科密切結合起來,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回歸到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本質,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幫助學生掌握結構化知識。但是,議題式教學又不同于自主學習,要想確保議題式教學的質量,教師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握好教學與議題的邏輯關系,合理設計和管控教學,促使教學有序開展[4]。例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超前消費的利弊”為辯題,開展課堂辯論。在課堂辯論開始前,教師要明確辯論規則:辯論分為正反兩方,每方各選出六個人,選出一位主持人、一位計時員、一位記分員、四位學生評委;抽簽決定辯論正反方,確定辯論時間,評委為各小組打分,最后師生一起投票選出最佳辯手。在學生辯論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及時引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辯論的熱情。在辯論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活動總結,科學點評學生的表現和成果,并獎勵表現突出的學生。這樣不僅能深化學生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
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政治理念、道德素養的重要責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思想教育、價值引領。而議題式教學在塑造學生價值觀、進行價值引領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議題式教學中,無論在信息收集、探討探究中,還是在作業設置中,教師都要重視教學的內化、反思功能,讓學生自己去消化、領悟知識。作業在議題式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在設置作業時,教師需要將作業與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思考。例如,在教授“傳統文化的繼承”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了解民俗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議題,布置實踐類作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議題開展社會調查,收集有關地方民間工藝、民間藝術、風俗習慣、民間文學、民間建筑、名勝古跡、方言土語的資料,了解地方傳統文化;然后通過網上調查、社會考察、采訪或座談等形式,了解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傳統文化傳承情況及發展困境。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談感想、提建議,制作傳承傳統文化的海報,發出保護傳統文化的倡議,并將學習成果制作成PPT。布置實踐類作業,讓學生通過實踐走近中華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促使學生樹立積極、客觀、實事求是的價值理念。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法,將其應用到政治教學中,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本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巧用議題式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智慧課堂,爭取借助議題式教學促使學生完成自我發展、自我構建,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