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能
(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無錫 214000)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全國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越發重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實現,全國各個民族通過對這一偉大中國夢的共同肩負及努力逐漸強化了凝聚力與團結心,作為中國的多樣化平等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勢下促進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走進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想要實現由富到強的質變性飛躍轉化,要求各個民族人員必須要團結一心,緊密相連,同呼吸共命運。現如今,56個民族都在為了落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戰略目標而努力實踐,共同的目標指引使得各族同胞凝集在一起,沖破飛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局限,始終保持同心,可以說其是偉大復興中國夢落實的必要內在推動力[1]。
當前,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民族問題由于受到利益、地區勢力、國際政治等多樣化因素的影響而變得愈發復雜,對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威脅,與此同時,國際發展環境的復雜性促使了經濟利益紛爭的復雜性,對于我國的民族利益也是極大的發展隱患。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民族團結的保持以及民族利益的穩定是其必不可少的條件組成,其中更是以少數民族的利益維護為核心,只有將此作為民族發展的落腳點,才能夠更進一步實現對于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體意識的鑄就。現如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目標也強調,必須要重視歐洲及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從而強化“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國民族的溝通協調,不斷落實對其命運共同體的引導,將其經濟、生態、文化、責任等因素進行合理的融合,而這一內容的倡導也進一步體現出民族共同體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
對于我國發展及民族復興中的民族共同體鑄就來說,其實際涉及的內容較為多樣化,具體來說主要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淵源等多元化因素,其中相較而言,文化因素更具重要價值,其高效建設與合理推動,能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提供精神信仰指導,為各個民族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回望中華數千年的發展變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中華文化傳統文化奠定了主旋律,儒學也從此成為文化核心內容,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不同時期人們文化訴求的表達,也為后續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2]。
此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發展始終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民族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結構中的重要分支,相較于其他文化而言也是凸顯出一定的特殊性,其在時代發展的推動下,已經不再局限于體育文化本身的屬性功能,而是突破了國家、戲曲、民族、信仰、意識形態等的桎梏,為各個民族同胞建立了一條無形的文化紐帶。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族傳統體育在不斷發展中,匯集了多樣化的、真實的體育活動,且在各個民族的交流進步中也凸顯出健身性、地域性、民族性特點,對于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載體。而隨著體育文化的傳播與延伸,多樣化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世界人民的喜愛,更多的人深刻領略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與內涵,為我國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鑄牢民族共同體的影響。
社會的發展及國家的進步是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徑,而民族團結與凝聚力的強化則是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的主要根基,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說,其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并貫徹國家方針、強化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體育文化本身在演變傳承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成一派的規則規范的建立,其在實際開展中,給各民族同胞的人際交往與交流帶來了契機與影響,此外,由于其本身在節日慶典、體育交流、運動會等各項形式中的開展落實也更好地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情感表達交流的促進,也為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團結帶來了獨特的動機[3]。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發展前提下,要重視民族精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能夠發揮的實際意義,對于傳統體育文化來說,其在長遠的發展變革與傳承中,實現了對于各個民族精神的部分融合,可以說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該文化項目中的投射,其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對于民族發展中的價值取向指導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于歷史環境以及民族情結差異的影響,使得傳統體育精神涵蓋著繁雜多樣的文化內涵,從封建社會時代到近代再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由于經受過的多樣化民族危機與災難,為傳統體育形成了中華功夫的項目表現形式,為人們傳遞了民族團結抗震、堅韌不拔、愛國的精神,更是為打造體育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高校平臺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關鍵場所,立足于高校傳統體育課程的開展,想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針對現存的體育課程需要實現與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融合,從而提升課程的系統性、多元化發展;其次,立足于傳統體育文化開展社團活動,在多樣化文化藝術載體的支持下,不斷拓寬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擴大其影響覆蓋范圍;最后,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或競賽作為落腳點,可以積極地組織文化節、相關知識競賽、運動會開幕表演等各項活動,從而不斷強化高校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解與參與,并促進對相關科學理論的研究力度,更好地實現以實踐推動發展的目標[4]。
社會不斷發展,互聯網逐漸普及,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與互聯網先進技術的結合實現對民族共同體的鑄就。一方面,在“互聯網+”的理念指導下,高校可以結合社會需求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特點進行綜合考量,實現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構建推廣,從而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形式展現提供平臺,同時結合當前的直播技術,還可以通過各類型交互平臺的應用,進行社會公演、競賽等活動的直播,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另一方面,高校還可以結合現有資源,構建專門的團隊進行相關APP的研發投放,進一步擴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力[5]。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引導下,我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產生了一定的碰撞交流,其雖然搶占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空間,但也為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指引了方向,其中多元價值、競爭意識、拼搏精神等都是我國體育文化可以加以借鑒的內涵因素,因此對于差異化的體育文化,高校需要對學生進行文化認同的引導,尊重文化差異,汲取異域文化的精華促進我國文化發展,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建立文化自信,不畏懼任何差異文化的沖突與挑戰。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教師需要重視在課程中進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精神的融合,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還需要落實體育文化的價值傳播以及其與世界各地區的交流溝通,從而促進中華文化世界形象的優化,更好地強化中華各民族同胞的自豪感與團結心,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面延續[6]。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必然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多樣化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相關人員需要重視其在高校中的引進融合,并借助多樣化手段實現對其的深化、傳播,同時要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引導,幫助其建立文化自信,認同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凝聚力的不斷提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