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0069)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沖擊與挑戰,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MOOC、SPOC等眾多教學模式及輔助方法使體教融合持續深入,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健美操課程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如何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合理應用在健美操課程中,改變傳統的動作講解、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的課堂流程,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練習的積極性,有效發揮健美操運動育體和育人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分析。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是結合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教學理論,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的“再加工”,實現了網絡學習和面對面教學的有機結合,使教學相長可持續[1]。但是,線上教學不是簡單翻版課堂的“講授制”模式,不是簡單的教學資源共享或教學地點改變。高質量的線上教學,從教師層面,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變革,涉及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創造多元的學習環境、組織觀察學生活動、科學研究和教評方式等;從學生層面,“啟發式學習”“任務驅動法”等學習模式提高學生主動對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接收和內化并進行碎片加工,直至更深入的探究[2,3]。
從課程定位出發,以智能化平臺為依托,混合式健美操教學既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對健美操基本技術的掌握水平,也要拓展學生自主學習運動技術和科學健身的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此外,還應配合各高校學生培養方案,如醫科院校,將醫學生綜合素質、體醫融合理念結合培養目標,將“運動專項能力與身體素質能力”“醫學生身心素質與綜合能力”的提升貫穿于混合式健美操課程的始終。
新時期提倡的體教融合,即打破體育和教育的壁壘,信息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拓寬體育教學渠道。混合式體育教學重新審視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傳統層面的健美操教學方式中“教”的手段單一,“學”的目標明確,教學環境穩定,但難以達到深層學習的目的,缺少互動和共享。線上教學模式中海量的教學資源,可以提供共享和下載服務,各類APP、慕課、直播、錄播等新媒體擴寬了課程的渠道,滿足了學生對不同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的需求,形成了良性生態環境,師生關系自由探索、自主創新,呈現更加和諧的課堂文化氛圍。
信息化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創新空間。健美操運動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育和育體價值,教學內容應與其提高的審美需求相匹配,具有與時俱進的迎合度。例如,以冬奧會為契機、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迎合特殊時期特殊需要,如建國建黨周年慶典,為特定場合服務等。既培養學生健美操相關技術,也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和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引起共鳴,提高學習的興趣,便于從中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生交往貫穿于混合教學活動始終。一方面,避免教師在線上“講授制”教學,要根據運動技術形成規律,結合解剖學、運動訓練學等知識對健美操技術講解示范進行精心設計,利用視頻或動畫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明確交流主體,設置問題情境,用提問、留言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另一方面,線上預習,發現問題和困難,教師鼓勵其在課堂上討論和探索,形成師生共同討論問題的氛圍。
實踐證明,過程性評價利于觀察學生個性化差異,優于終結性評價的教學效果。學生因先天遺傳、體能基礎水平、技能水平不同,單一的結果分析不能客觀反映真實學習情況,而評價過程化關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各項發展結果,視頻反饋、技能測試、競賽展示等線上線下途徑考查學生對健美操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夠直觀反映出學生每個階段的進步關系,使學習過程充滿期待,最終通過終結性評價更加客觀地體現出來。
體育課程其本質是學生對身體的操練,與體育教師所傳授的課程內容相作用,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因此課堂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其因有三:一是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大綱指導要求,實踐課程需保證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體育必修課課時,且具有一定的運動強度;二是對于健美操初學者,最直觀的學習方法即模仿,形成運動記憶,進而習得運動技能,教師示范講解是多年來一線體育教師經驗總結,其優勢明顯;三是受體育場地、運動設施等限制,健美操課程必須依托原有條件進行身體練習,否則缺失“實踐”的運動就違背了學校體育教學的育人育體原則,不能完成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教學目標。有研究表明,單純的線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4],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其主導還是線下課堂體育教學,脫離線下實操必然導致學校體育教學的工作缺失。
在社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構建混合式健美操教學模式包括搭建線上學習平臺、布置學習任務、建設教學資源、組建學習個體和小組等[5,6]。教學視頻錄制包括健美操技術的成套動作、身體素質練習內容設計等;制作微課和課件包括對技術難點和健美操基礎理論進行講解等;甄選網絡教學資源,以擴充學校現有移動學習平臺,可基于“雨課堂”或其他SPOC學習平臺布置延伸內容和作業;設計互動環節,進行在線測試,為過程性評價提供支持。這一過程,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主講人,而是承擔起更多的角色,如資源建設者和維護者、學習活動組織者和監督者、技術指導者和點評員等。
以筆者所在學校的健美操課程為例,以教學大綱為指導,突出混合式健美操課程自主學習的培養,將運動項目的專業度與創新性相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迎合學校育人目標,將體醫融合理念貫穿于體育課堂(見圖1)。

圖1 混合式健美操教學流程
為確保混合式健美操課程建設的順利展開,體現混合式教學的有效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客觀反映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結合健美操運動技術、運動素質、體育知識、綜合素質等要求的客觀教學目標,對原有教學大綱中的評價標準進行修正,突出過程性評價全程化,將其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好地實現“以評促學”和“以評促教”(見表1)。

表1 混合式健美操課程評價標準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混合式健美操教學授課方式和評價方法,為促進其他體育教學結構、教學方式與課堂內外活動發生實質意義的變化提供了思路,同時具有可復制性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資源準入標準、內容監管等亦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