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 編輯/韓英彤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取得穩步發展。2020年年末,中國銀行離岸人民幣指數達到1.54%,連續兩個季度刷新歷史高位;人民幣在離岸市場存、貸、投、融及交易、儲備等方面的綜合使用份額,是2011年的四倍多。功能齊全、深度和廣度不斷得到拓展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正在成為人民幣國際化越來越重要的依托。《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這給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意見》提出,浦東新區要“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據統計,2020年上海口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3.2%以上,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落戶上海的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771家,上海在國際貿易和物流的樞紐地位更為突出。
浦東發展離岸金融體系,有助于進一步強化上海的樞紐地位,推動總部經濟向“更高能級”發展。上海所承接的貨物貿易集散樞紐職能,較大程度上仍集中于中國與全球其他地區間的雙邊貿易。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有著拓展多邊貿易、強化國際分銷網絡的可觀潛力。但囿于國內較為強調資金流、訂單流和物流高度一致的跨境交易監管要求,這一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通過建設離岸金融體系,并匹配與離岸需求相適應的靈活監管環境,為國際貿易提供更為靈活的支付方式和支付路徑選擇,為多邊交易模式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支持,就可以使地區總部組織和管理訂單中心、生產中心、貿易中心、結算中心之間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更加順暢,從而進一步強化上海服務多邊貿易的能力,增強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樞紐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我國周邊不少國家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但由于經濟和貿易結構上的互補性,這些國家又具有推廣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巨大潛力。鑒此,可考慮強化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的金融合作功能,將其打造成中國與周邊及其他金融欠發達國家就人民幣跨境使用開展新型互利合作的金融平臺。
一是分享金融基礎設施便利。鑒于不少周邊國家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可吸引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參與浦東離岸市場,分享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在人民幣跨境清算、交易、資訊等方面的設施便利,促進浦東離岸金融體系服務中國及周邊實體經濟能力的提升。二是拓展金融市場產品合作。基于不少周邊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交易活躍度、市場深度和廣度均面臨一定不足,可吸引周邊國家或地區金融產品在浦東離岸金融體系上市交易,合作推出適銷金融投資產品。三是搭建金融直通橋梁。目前國內金融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高度集中于人民幣兌美元貨幣對,人民幣兌非美貨幣的兌換交易發展則相對滯后。可考慮先行在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內發展流動性較好的人民幣兌非美貨幣,尤其是對周邊國家貨幣的直接兌換交易市場,以離岸交易為依托,搭建人民幣在周邊國家跨境使用的直接兌換橋梁。
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從實體經濟來看,體現為結算、匯兌、籌資、投資等資金周轉活動;這些活動投射到金融市場層面,體現為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上相應產生的金融交易。因而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市場體系的支撐。應借助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進一步活躍金融創新,進而強化金融市場體系對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支撐能力。
一是以創新服務中國與周邊國家雙邊貿易,夯實人民幣區域化。鑒于與不少周邊國家貨幣相比,人民幣利率總體處于相對低位,仍具有節省融資成本的相對優勢,可考慮在上海離岸金融體系內,研發推廣人民幣貿易融資+匯率風險對沖的組合產品,以此提升人民幣在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融資中的使用水平,為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夯實基礎。二是以創新強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長期信貸投入支持,應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浦東離岸金融體系不斷強化對長期投融資資金的配置和保障能力,使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的成長與完善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落實形成有力配合。三是以創新強化對人民幣關鍵國際貨幣職能的支撐。2016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簽署“上海金”授權使用協議,授權后者使用該基準價開發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合約,為迪拜市場參與者創造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可參照這一模式,圍繞在岸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研發推出可在浦東離岸金融體系交易的衍生投資品,為強化人民幣的大宗商品計價結算貨幣職能提供支撐;還可以通過在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研發推出掛鉤在岸金融市場利率等關鍵參數的金融產品(如圍繞匯率的NDF產品、圍繞利率的各種互換合約等),推動國內利率、匯率價格信號通過離岸市場有效向外傳導,強化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職能。
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在定位和功能上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有所不同,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內外兼顧”的特點。由于依托強大的在岸金融市場作支撐,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在其他離岸市場資金流動相對自由、監管環境相對寬松等特點基礎上,還在一定程度上是境內金融市場向境外的延伸,起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的作用。如在包括航運、保險、租賃等方面的部分細分領域,強化上海金融市場對周邊乃至全球的服務和帶動作用,成為充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強化其輻射影響力的重要依托。二是孵化帶動作用。部分離岸人民幣中心已經帶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如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依托東盟,服務于人民幣在東盟國家的流轉和使用;而倫敦既是歐洲美元的活躍市場,也是歐元的集散中心,倫敦離岸人民幣中心將逐步成為推動人民幣參與國際資金大循環的重要節點。相比之下,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在孵化帶動方面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作為中國與周邊及其他金融欠發達國家就人民幣跨境使用開展新型互利合作的金融平臺,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可通過強化在跨境人民幣資金調劑、產品研發、交易平臺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和地區孵化帶動一批本土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在構建功能更加豐富、覆蓋面更加廣泛的全球離岸人民幣網絡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應構建浦東離岸金融體系與上海在岸金融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緊靠在岸金融市場,是向境外提供人民幣流動性的重要“閥門”,也是吸納境外人民幣資金的蓄水池,可在境內外金融市場之間扮演重要的緩沖角色;其次,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可在境外多個離岸人民幣市場之間發揮調節和補充的作用,如調節各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資金余缺,或者發揮“補位”作用,彌補單個離岸人民幣市場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支撐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更好地發揮區域優勢或特色優勢;再者,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可隔離和化解市場異常波動風險,在海外金融市場異常大幅波動可能沖擊在岸金融市場時,通過發揮一定的隔離作用,防止海外的金融風險向境內傳導。總體而言,浦東離岸金融體系具有背靠上海在岸金融市場的優勢,有利于形成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市場之間的分工協作、相互補充,在構建良性互動機制和制定相應措施方面,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共同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