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婷 編輯/白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服務金融改革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果,邁入全球前列。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金融基礎設施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構建國際化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將有利于上海持續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創新。
從紐約、倫敦等國際著名金融中心形成軌跡來看,國際性金融中心的發展高度依賴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的支持,以形成功能整合、協同互動的金融市場群,實現資源的聚集和輻射效應。因此,各國際金融中心都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置于重要戰略位置。如歐盟在2021年1月發布的關于促進歐元全球地位的戰略性文件中,就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歐盟內主要證券清結算機構。
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國際體系,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十三五”期間,上海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包括債券、股票、期貨、信托在內的各要素市場平臺相繼落滬,各市場基礎設施也基本確立了分層有序、互聯互通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國內市場大循環。
打通國內大循環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從現狀來看,債券市場的國內大循環處于打通和堵塞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作為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央結算公司”)以債券擔保品應用為主線,先后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其他市場基礎設施聯通,實現了要素的跨市場流動;但交易所和銀行間兩個債券市場,則仍處于堵塞狀態,未來還需進一步打通,以實現要素資源的高效流動。
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還應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跨境互聯。國際金融中心必然是四通八達的開放型金融體,這就需要發揮金融基礎設施的鋪路架橋作用。比如在歐盟,為實現不同市場賬戶、資產池、信息等方面的銜接,歐洲央行主導成立了泛歐證券結算平臺(T2S),使歐洲的跨區域、跨市場證券交易更加安全高效,促進了倫敦、法蘭克福等金融中心在歐洲范圍內更深層次的互動。
金融基礎設施還代表著市場底層的運行規則,以及金融標準和規則?;A設施間的合作和互聯,其背后是不同市場標準和規則的對接與融合??缇郴A設施互聯的道路一旦聯通,就可以克服不同區域間法律基礎、市場規則不統一的障礙。因此,上海在建設開放型金融中心時,應賦予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更加重要的戰略作用。
基礎設施是金融體系的中心節點和樞紐平臺,發揮著底層服務功能,具有較強的經濟外溢性。因此,基礎設施體系本身的優化和完善,也應該遵循經濟節約的市場規律,形成專業分工、互聯合作的合理布局。同時,由于基礎設施聯通著各類金融市場、機構和產品,依托基礎設施推動金融創新,能產生規模效應和示范作用,有效提升行業整體運行效率。
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框架下,金融基礎設施在金融創新和支持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以中央結算公司為例:2016年,其面向自貿區內及境外投資者,支持發行了首單自貿區債券;2021年2月,又落地了首單境外企業發行的自貿區離岸美元債券,支持上??缇惩度谫Y中心的建設;2017年,專門為上海編制上海關鍵收益率曲線(SKY),以提升“上海價格”的全球影響力;2020年,推動多項擔保品服務創新,相繼推出了同業授信質押產品和協議存款質押產品,落地了首單自貿區外幣融資擔保品業務,以支持上海建設風險管理中心??梢灶A見,依托基礎設施進行特色化或差異化的金融創新,將是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要的發力點。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跨越式發展,境外機構取得我國債市的“入場券”更加便利。下一步,需要更好地讓境外機構 “留下來”,深度參與我國債券市場。對此,可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至2021年6月,中美利差依然維持在150bp以上,境外機構對境內債券的投資量節節攀升,已連續31個月增持我國債券,僅2021年上半年增持就超4900億元。截至2021年6月,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的總量達到3.7萬億元,其中3.3萬億元(近90%)托管于中央結算公司。目前,境外投資者主要有兩條入市渠道:直接入市模式和債券通模式。在中央結算公司的持券客戶中,約75%是通過直接入市渠道進入我國債券市場的。這表明,直接入市依然是境外機構入市的主渠道,也是法律關系更清晰、結算效率更高的一種方式。
為進一步鞏固直接入市的主渠道開放,一是要提高入市便利性。監管部門在這方面也在不斷進行嘗試,如2021年3月,人民銀行發布通知,允許非法人產品開戶以管理人名義備案,無需再逐一備案。二是開放機制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的制度優勢。以中央確權登記為基礎的直接入市渠道,能夠及時、清晰地掌握債券和資金的確權與流動,真正實現穿透式監管要求,提高對外開放效率和安全性。三是在國際服務方面應充分發揮中資金融機構的主場優勢,共享開放紅利。在直接入市渠道下,境外客戶和資金都直接進入境內市場,我國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都有機會直接為國際客戶服務,更好地統籌在岸和離岸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境外投資者一直呼吁要建立“穩定且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圍繞完善制度供給,我國近年來取得多方面進展和突破。在立法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出臺解決了民事領域法律規范相對分散的問題,使我國法律框架進一步與國際慣例接軌。2021年4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法(草案)》,明確接受了國際上通行的“單一協議”和“終止凈額結算”原則,邁出了國際規則本土化的重要一步。在司法層面,2018年,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專門受理金融民商事糾紛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司法服務保障。在業務實踐層面,中央結算公司從基礎設施的角度做出嘗試,2019年推出擔保品違約處置服務,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支持違約后采用拍賣、變賣等方式快速處置擔保品,填補了債券市場在違約處置領域的關鍵空白。
境內市場層面。在期貨市場,中央結算公司推動引入債券作為保證金制度,極大提高了市場效率。2015年,中央結算公司與中金所合作,啟動國債期貨保證金業務試點,收到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債券作為期貨保證金這一國際通行做法,已在境內全面實施,覆蓋全部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品種,債券擔保品余額迅速突破890億元。在債券市場,基于優化債券交易機制的需要,投資者也呼吁引入三方回購業務。三方回購是國際回購市場的主要品種,具有顯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盤活零碎債券等優勢。2018年以來,美國市場三方回購日均操作量約2萬億美元,占回購市場總量的80%。因此,借鑒三方回購機制,中央結算公司于2021年7月12日推出了外幣回購業務,通過創新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服務,來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交易需求。
國際市場層面。隨著我國債券市場國際認可度的不斷提升,投資者使用境內債券參與國際交易的需求顯著增加。對此,中央結算公司已支持多家境內外機構使用人民幣債券開展跨境業務。目前,中央結算公司正與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開展合作,推動人民幣債券應用在國際衍生品交易中,進一步豐富跨境服務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