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實 編輯/張美思
世間萬事皆難,投資亦是。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的當下,做好投資既需要好眼光又需要大心臟。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一邊是全球經濟的深度萎靡,另一邊是股票投資的“風景旖旎”。這種矛盾尚可以用流動性泛濫、長期政策激勵和經濟結構升級等因素來解釋。但再細看一下,真正有意思的是,在這一輪美股周期性牛市和A股結構性牛市中,并不是所有投資者都獲得了可觀收益。事實上,拉長歷史,絕大多數散戶和一部分不那么成熟的機構投資者,都沒有在牛市中賺到什么錢。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家喻戶曉的大牛股身上,有的投資者還虧了錢。特別是在過去兩年里,中美股市誕生了一系列速成的5倍股和10倍股,但很多人即便曾經買過,也沒有獲得超額收益,甚至虧損出局。
在我看來,這反映了絕大多數人耐得住落寞,卻守不住繁華。在很多個人投資者身上,都能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止損時悠然佛系,止盈時慌不擇路。面對一只持續下跌的股票,很多人選擇眼不見心不煩,可以為回本而等到天荒地老;而面對一只持續上漲的股票,很多人卻有如熱鍋上的螞蟻,每一天都過得心驚肉跳。有人買了牛股,賺得蠅頭小利就賣了,等過些日子再看,曾經的可以擁有已變成了高攀不起的樣子。所以,真正的Ten bagger(十年十倍股),即便廣而告之,也很少有人能拿得住。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有趣之處。多數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習慣了失敗;少數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和成功長期共處。
那么,為什么絕大多數人拿不住大牛股?這令我想起一首歌,名字叫《把孤獨當做晚餐》。這首歌有一種令人絕望的美感,就像做金融、做研究一樣;同時,歌詞里唱出了“想要放棄心又不甘”“想要愛你卻又不敢”的心態。我想,這就是絕大多數人與時代擦肩而過卻一無所得的真正原因——想愛卻又不敢。其實,在投資上,贏過的人很多,能夠一直贏的人,卻極少極少。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是因為贏得偶然,贏得僥幸;可以憑運氣而贏、憑時勢而贏、憑權力而贏、憑壟斷而贏、憑平臺而贏、憑貴人而贏,卻無法憑自己而贏、憑敢愛而贏。
敢愛,說著簡單,做起來很難。因為敢愛的前提是足夠的了解、全然的信任和發自內心的欣賞。然而,病毒是無情的、世界是內卷的、人心是善變的、市場是殘酷的、信息是嘈雜的。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要么在亂花中迷失了理性,要么在冷熱無常中擾亂了心境,要么在惑眾謠言里失去了信心,進而變得不敢愛、不懂愛、不會愛。沒有愛,投資就沒有光,哪怕身處牛市也只會覺得恍若隔世。
毫無疑問,我們正身處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繁榮的大時代。而要與時代同行,首先需要找到真正值得去愛的東西。大道至簡,值得去愛的東西,永遠在我們身邊。當神舟十二號載著三個中國人飛向無人深空,我們心馳神往,值得去愛的是那一整片的星辰大海;當熱心網友將只知道憨憨捐款的鴻星爾克送上熱搜,我們內心溫暖,值得去愛的是專業低調、大愛無疆的國貨潮牌;當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健兒們取得輝煌戰績,我們心潮澎湃,值得去愛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未來。屏蔽一切虛榮的幻象,真正讓我們敢愛的,永遠是正確的事,永遠是國家所需、人民所想,以及陽光投射的那些方向。
實際上,這些方向,也是中國這個巨人“守得住繁華”的初心所在。今天的中國,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度,朝著更加宏偉的長期目標邁進。中國在意的,不是經濟增長數據的面子,而是民富國強、公平正義的里子。當今中國,想要守住繁華,勢必要突破利益藩籬、階層固化、兩極分化和資本壟斷的約束,將政策重心從宏觀向微觀下移,謀求硬核科技、民生福祉和人類大同的持續推進。而這些,恰是值得去愛、也讓人敢愛的資本市場大方向。
耐得住落寞,更要守得住繁華。投資如是,人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