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江西科技學院體育教學部 江西南昌 330098)
文化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和傳承下來的,屬于精神層面。優秀的文化不僅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傳承知識,更能形塑人的行為。
體育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1],同樣具有凝聚、激勵、調適和形塑功能。目前,中國體育文化主要分為3類:一是集體主義的政治文化,即強調“更高、突破、爭光”的精神,在此文化形態下形成了國家、學校、社會集中人力、財力辦運動隊,結果體育資源只惠及少數體育尖子生,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很好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二是惠民體育文化,即強調“健身生活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體育文化,形成了青少年體育的養生化;三是消費體育文化,即在消費社會視域下,以大眾傳媒為推手的各種消費性體育文化,如登山、野營、滑雪。
無論是集體主義的政治體育文化,還是惠民體育文化,抑或消費體育文化,都不足以正確引領當代青少年體育文化。文化作為社會行為的表達,是基于社會關系網中的實際存在。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文化傳承的主體,是體育規訓和教化的重點群體,必將引領中國未來的體育文化的走向。但是近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堪憂:超重和肥胖率、近視率不斷升高,心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力量、速度素質增長處于停滯狀態。對于如何遏制青少年體質下降,全面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國家不僅從宏觀層面上提出相應的政策予以保障,更重要的是挖掘體育本質,建構符合青少年群體特征的青少年體育文化。中國女排精神[2]作為中國體育文化中的典型,探討女排精神在青少年體育文化中的意義和路徑,有助于通過女排的影響力構建健康的青少年體育文化,為青少年體育教育及體質健康促進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于文化的定義目前還存在爭議。古今中外無論是人類學家,還是歷史學家或哲學家或語言學家,都嘗試著從本學科的視角給文化下定義,但至今都沒有統一。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把文化定義為復合整體觀;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則認為文化是意義之網,人存在于他自己建構的意義之網中,對文化的研究即是對意義的研究;美國文化學者格爾茨(1999)認為文化是一種通過符號在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也就是寄居在各種符號里的民族精神;美國學者亨廷頓(2011)則認為文化是價值觀、態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觀;中國學者何傳啟(2009)從操作層面定義文化:文化是知識、制度和觀念的集合體,并指出知識是文化的基礎,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觀念是文化的靈魂。
但是無論何種定義,文化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文化凝聚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以特定的符號為載體;被特定群體所普遍認可。
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下屬概念,是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存在于體育的特殊場域中,并在這個特殊場域中發揮著作用。體育精神作為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體育實踐活動的指揮棒,指揮著體育文化模式選擇,因此體育精神具有能力性。女排精神是體育精神的經典代表,蘊含豐富的體育文化[3],該研究試圖從女排精神中分析體育精神中所蘊含的青少年體育文化內涵,以期為青少年體育文化的建構提供框架。
信念是支撐一個隊伍不斷拼搏奮斗的強大動力。女排精神能成為體育文化的符號在于女排姑娘擁有強大的內心信念。排球運動作為一項由西方引進的體育項目,自建立訓練隊伍伊始,女排姑娘不畏懼訓練的艱苦、訓練條件的惡劣,堅持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狠抓技術和技巧,無論在賽場上還是訓練場上都展示出“拼搏、奮斗、為國爭光”的強大內心信念。中國女排不負眾望于20世紀80年代取得了國際比賽的“五連冠”[4],極大地鼓舞了民族熱情、增強了文化自信、樹立了大國體育的形象。然而,“五連冠”后,中國女排一度陷入低谷,但這支隊伍把這次低谷視為對心靈的磨煉、信念的加強,靜下心來刻苦訓練技術、潛心研究技戰術、尋找問題的原因。2003年世界杯中以11戰全勝的戰績再次勇奪冠軍。2004年奧運會中再次用行動證明了強大的內心信念的重要性:在戰績不利的情況下,中國女排苦戰5局戰勝俄羅斯女排,再次問鼎奧運冠軍。信念強大不僅體現在順境中,更體現在挫敗中:中國女排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獲得了第3名,2012年倫敦奧運會更是無緣4強,但這支隊伍并未放棄,積極調整心態,并積極配合一系列的改革。2014年獲得世錦賽亞軍;2015年問鼎世界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憑借著扎實過硬的技術、科學的戰術和堅定的信念,低開高走、逆境拼搏贏得冠軍;2019年的世界杯上中國女排一路高奏凱歌,用自己強大的信念獲得該賽事11連勝,并摘取桂冠,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花車上。女排姑娘在中國排球發展的歷程上書寫了拼搏、奮斗的體育信念。
頑強拼搏是體育運動的內生力量,是直接支配運動員行為以獲勝為目的的精神狀態。20世紀80年代初,面對國際賽場上強勁的對手,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國女排姑娘在訓練場上刻苦訓練、堅持不懈,認真對待每一次訓練、每一次接球,賽場上的她們更是全力以赴、頑強拼搏,拼盡全力打好每一次球,最終取得了五連冠,極大地鼓舞和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愛國心。競技賽場上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中國女排要想坐穩冠軍寶座,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國女排在經歷了漢城失利、新舊隊員交替等一系列問題后,并沒有氣餒,努力奮斗、頑強拼搏,以強大的意志堅守拼搏,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上演了成功逆襲的精彩表現。這一系列的成功背后無不體現了女排姑娘頑強拼搏的精神。
排球運動是一種球類團體協作性競技項目。運動中不僅需要展示女排姑娘自身的技術水平,更體現了整個團隊的配合度和默契度,是最優化組合女排姑娘的整體結構和功能。在整個排球比賽中,在充分考慮每位女排隊員特長的同時,要協同考慮對手的布局和整個團隊利益最大化。女排姑娘之間的信任與自我犧牲精神,形成了排球比賽中團結協作的默契氛圍,這與目前社會主流思想中的個性化發展背道而馳。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去個性化是當今青少年德育的關鍵。青少年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首要過程是完成去個性化的社會化。排球運動作為一項集體運動,是青少年社會化最優的場域之一。排球運動中,比賽規則規定每位隊員在觸碰到球之后要立刻把球傳至隊友或對方場地,否則視為犯規,這就要求隊員不僅要技術動作過硬,更要注意觀察隊員在賽場中的位置,注意與隊員之間的密切協作,完美地完成每一次進攻或防守。排球運動作為集體體育項目,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女排姑娘用冠軍構建的體育文化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而且在觀看比賽中青少年可以深刻地體會和感受這種團隊協作精神。
青少年是未來,代表著朝氣、蓬勃,但是同時也代表著不成熟、不完善、缺乏自制力。學校、社會和家庭應為他們搭建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與人生觀,為他們設定目標,用教育的方式形塑他們追求目標[5]。中國女排精神是體育文化的典范,應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場域體驗和親歷女排精神,認同女排精神,達到體育教化的目的。
在學校場域中,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以女排精神為導向,鼓勵青少年參加排球運動,學習排球技術、體驗排球文化,在親身體驗中形塑符合青少年特色的學校體育文化。青少年在體育技能習得的復雜歷程中(技術動作學習的三步:泛化、分化、自動化),可能會有種種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缺乏實現自我價值的動力,甚至會出現自我陶醉或自我麻痹、自我放棄的情況。教師應以女排精神為抓手,通過女排精神的教化幫助青少年習得技術動作、實現自由的實踐,并獲得運動能力及運動體驗與快感,實現自我超越的終極目標,女排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
在社會場域中,社會各方要以構建女排文化為重點的理念和戰略發展體系來培育青少年體育文化,重在樹立愛國、拼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以促進青少年體育思想解放和觀念創新,為青少年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正確導向和精神動力。例如,利用體育短視頻媒介的多樣化提升青少年對女排運動的沉浸式體驗,促進青少年與短視頻的互動體驗,提升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此外,社會力量應結合排球運動的內容特色,開發與排球相關的動作、智能特效等功能,提升青少年的體驗感。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對青少年最大的影響就是感召力,而且這種感召力不需要體育組織者的特意強調[6],也不需要給予青少年所謂的名分,但是對青少年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青少年通過各種體育體驗,不僅掌握了體育的技術動作,更重要的是在體育體驗中形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成社會化的過程,最終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家庭場域中,要加強排球運動的親子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排球運動、觀看排球比賽,共同欣賞和點評排球比賽,通過耳濡目染,感受排球運動,在此過程中完成排球的教化與共育作用。
青少年的體育文化素養通過社會、家庭與學校三位一體的培養,完成體育的教化功能。
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在青少年社會化[7]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網絡的便捷、直觀和快速讓青少年隨時隨地可查看最新體育賽事、體育新聞,縮短了體育運動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但是,目前大眾傳媒的快捷性和速度性也導致了很多的現實問題,具體如下。第一,信息量大、信息繁雜,但缺乏準確性。第二,泛娛樂化的事態嚴重,人們對待視頻中的體育鍛煉就如同看電影一樣一帶而過,導致了很多青少年觀看和收藏視頻的多,但是真正參與運動的偏少。第三,目前娛樂平臺注冊標準低[8],教練水平參差不齊,眾多低水平體育文化信息重復制造,最終導致大眾傳媒品味低下和受眾欣賞趣味表面化和庸俗化。第四,大眾傳媒催生出了消費社會,青少年更多地追求物質背后的符號意義,而非物質的實用功能。
女排精神作為體育精神甚至奧林匹克精神的代表,指引著體育文化的方向,各類體育文化傳媒應以女排精神為標桿、為標尺,規范短視頻的內容與形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理念,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中,為身體健康及體質健康測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想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行為的引路人。開啟一段鍛煉很重要,但是堅持鍛煉更重要,而強大的內心鍛煉信念能夠支撐人們在鍛煉的路上不斷堅持。排球運動是一項集體項目,技術、信念、團隊配合一個都不能少。女排精神很強大,但是這些品質只屬于這些女排姑娘,屬于這些親歷者。青少年要努力把女排精神內化為自身品質的一部分,做到無論是參加體育鍛煉或是學習都能讓這些品質自然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