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康
(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學,福建邵武 354000)
區域空間的認識是一個較為寬泛的課題,在這個課題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包括對人地關系的了解,以及對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理念的掌握。具有一定區域認知素養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很容易從區域專業的角度思考人地關系,從而促使自己深入地學習更為專業的區域方法和區域工具。這對他們后續對區域認知的了解和對區域開發的評析具有積極作用。
區域認知是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地理差異的基礎。“區域”包括按照尺度和不同類型、功能歸納出來的地球表面的各空間單位,“認知”就是在掌握區域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的基本學習。所以,“區域認知”這個詞語包含兩層意思,從基礎層面來說,主要是指對區域地理知識的認識;從更高層面來說,是指學生在系統地學習地理知識一段時間后,對地域知識的深入了解和知識體系的建構[1]。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要想形成深刻的區域認知,就要對相應的區域綜合分析法和區域比較分析法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夠在系統理論的幫助下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區域。
教學圖像系統是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用到的較為多元化的教學系統之一,它主要的教學手段是依靠圖像和直接的感官刺激給學生傳遞信息,進而達到一定的教育和教學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文字系統和圖像系統都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很多地理信息需要通過視覺感官才能得到較好的呈現,且在感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文字、圖片和相應的知識碎片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當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頻率較高的圖像系統有地圖、地理示意圖、地理統計圖、地理漫畫等。圖像傳遞的知識一般較為直接,也是培養學生二維和三維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區域認知是學習區域地理的一種方法,教師僅通過語言和文字的表達,容易使學生產生理解上的偏差,而且對學生來說,區域認知只有依靠直觀的視覺體驗才能達到真正熟悉和掌握的目的。因此,對于區域認知而言,教學圖像系統提供的就是直觀掌握和直接表達的方法,教師通過展示地圖和相關地理示意圖,將抽象的區域地理知識與對應的圖像系統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繪制更為具體、清晰的地理位置分布圖,有利于他們空間思維能力和空間定位能力的提升。在區域認知中,地理位置和地理數據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文字和語言的表達中,由于這些數據不具備三維立體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將區域學習和數據掌握分割開,不利于后續整體區域認知的發展。
基礎認知階段在學術界被稱為“刺激階段”,就是提供給對象一定的視覺刺激,通過刺激使對象形成對相關文本信息和圖形要素的感知能力。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實踐學習的過程,而學習的時間和階段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最直觀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要素。圖像系統基礎階段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它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選擇,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借助兩種固定的區域認知學習法幫助學生鞏固和記憶知識,先通過區域綜合分析法增加學生的基本知識儲備,再通過區域比較法培養學生的分辨和轉化能力。這樣能夠有層次地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組塊,并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模板中進行內容加工,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階段可謂整個學習過程的重中之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利用基礎知識帶領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和記憶氛圍中,為學生后續不間斷地記憶、存儲和遷移知識提供了必要的跳板。
這一階段意味著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圖像系統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經通過圖像系統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經受住了加工階段的考驗,進入了后續的總結夯實階段。知識的儲存階段是將點狀知識轉化成面狀知識的關鍵階段,學生能夠將前半部分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能夠理解和輸出的知識,才算是完成了整個學習過程,才算將所學知識納入了自己長時記憶的范圍。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已經到了一定的層次,地理知識在他們腦海中的儲存也不再局限于對書本知識的閱讀,而是完成了基礎知識的轉化,提高了學生的記憶能力。
流域的綜合開發是一個比較有指向性和范圍性的學習課題,在該課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學習鏈條,控制好學習節奏,如針對不同的圖像來確定不同位置的氣候、地形和水文特征,通過課本中已知的相關流域圖文資料,總結出該地區的開發能力。在教學流域開發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區域模塊的劃分,然后以神農架為例,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神農架的基本地理風貌和流域分布情況,讓學生對該地區相關地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再要求學生根據已知的知識,選出自己認為會影響整個流域開發的重點,然后進行討論和分析。這樣由小見大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基本情境,促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導進行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聯合思維導圖能引導學生將知識連接成一個整體,將繁雜的知識體系簡單化,逐漸形成有條理和有邏輯思維的知識結構。在這種思維導圖的影響下,學生很容易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和再概括,將圖像系統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語言系統和文字系統。這一階段是教學圖像系統的深入發展階段,也是學生逐漸形成圖像學習意識的重要階段。例如,在學習“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可以先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初步建立對水流和地域的系統化認識,再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能夠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思維導圖,使學生在該思維導圖的引領下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作業設計要與圖像教學系統相結合,并且要具備一定的地域因素,提出的問題要盡可能有邏輯性和遞進層次。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在福建省內,哪部分地區的水資源最為匱乏,其原因是什么;(2)福建省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地理資源和水資源的加持,歸納福建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到地理因素和水資源的影響方面;(3)對福建省如何協調好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水資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對策。
圖像系統教學是高中地理區域認知系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圖像系統的運用關系到學生能否形成完整的圖像思考能力和區域認知素養,是提高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直觀因素。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積極探索利用圖像系統開展區域認知教學的有效方法,以便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