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飛 聶銳新* 徐虎
(1.玉溪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2.翠華路小學長大校區中學部 陜西西安 710064)
“960萬平方千米陸地領土,470萬平方千米海洋國土”[1],養育了“13.9008億人口”[2]。從“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3]至“-154.31米的艾丁湖”[4],造就了多元立體的地理環境,同時也孕育了56個文化風貌迥異的少數民族。以長江、黃河為母體的多元水系,讓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塑造出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民族文化、立體的地域環境,讓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的舞臺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5]。中國作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新時期同樣擔負著世界發展的責任與義務。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不斷發揮著作為世界大國的擔當,為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不斷提供著中國智慧與力量。尤其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不斷探索氣候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建設路徑,全面推進經濟、環境協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倒逼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由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發展智慧。而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標桿的第三產業,如何融入國家氣候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建設,如何發揮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創新推動經濟、環境的協同發展,這又關乎國家對于教育的戰略布局。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這為“美麗中國”建設與國家教育發展指明了道路。與此同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對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一系列緊扣新時期國家改革轉型與經濟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指向,顯示出黨和國家對于新時期教育在培養復合型人才上的思考,也反映出教育的發展需突破界限,拓展學科交叉育人模式,摒棄單一育人路徑,打通教育與社會在協同育人上的探索與創新成為響應國家發展理念的核心任務。
“一般來說,某個產業的資產通用性越強,其資產轉換成本就越低,則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生程度就越高[6]。”以教育為主體來看,體育是教育的外延,但又反作用于教育主體。體育在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強大的通用性。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體育與社會的多元行業產生著碰撞,不僅潛移默化地推動著與其接觸行業的發展,也為所接觸行業拓展著通用性。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時期,體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教育轉型、產業融合又給體育帶來了新問題。但體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地位,顯示了體育在當前大環境下的充分準備。最為凸顯的就是在社會經濟迸發時期,體育與第三產業發生的激烈碰撞與融合,該背景下所氤氳而生的戶外運動就充分證實了體育的通用性與在當前發展背景下所做的轉型準備。
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使民眾在生活剛需支出以外的剩余可支配量增加,從而推動了傳統消費方式的變革。物質水平影響著理念的轉變,從生存轉變為生活是當前我國民眾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亦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此大環境下,民眾強烈的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反射出對社會產業、行業改革轉型的訴求。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健康、教育等第三產業的點滴成為聚焦點;以“尋找自我、回歸自我、面對自我、體驗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7]為出發點的個人需求,成為民眾在閑暇之余的內心所向。由此,集民眾生活聚焦點與內心所向于一身的戶外運動便走進了民眾的當下生活,滋養了其內心所想。
戶外運動源于歷史,新于當代,展于未來。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戶外運動積累了種類繁多、應用性極強的戶外技術、技能,創造出基于野外生存為主體的技術、技能的細化分類,并長期用于野外探險、田野科考等多元領域。戶外運動經過長期與多元領域的碰撞、交融,匯聚出了圍繞戶外而衍生出的運動外延。在當代,該外延又根據與體育、健康、旅游朝陽產業的共通點,進行二次碰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與模式。同時,借我國政策導向與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呈現出具有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的合作創新精神,并積極融入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大發展的浪潮中,努力為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而提供著行業智慧。
當前,戶外運動正積極與教育協同共建社會化、終生化的行業、產業面向。同時結合民眾健康服務需求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指導,建立具有指導民眾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體系,成為戶外運動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路徑。戶外運動與生俱來的技術、技能行為教育特征與戶外不確定場域背景,成為戶外運動可簡可繁的教育方式。開放場域能有效避免傳統教育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而利用多元化場域背景調動參與者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與者的參與度,讓參與者的體驗感倍增,潛移默化下讓參與者掌握所學的技能、技術。同時,開放場域不僅是教育環境的開放,戶外運動的開放場域亦可基于旅游背景下的康養、素質拓展、休閑等多重形式中展開,這就大大提高了戶外運動在終生教育中的作用。此外,戶外運動的教育內容不限于戶外技術、技能,它包含了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人文歷史遺產保護、文物古跡保護等在戶外運動場域背景下的教育拓展。
戶外運動教育體系在執行過程中的形式多樣,不僅讓參與者感悟了自然,了解了自然,也讓其釋放了工業化、數字化社會所帶來的內心壓力。同時在戶外環境下的教育又能喚醒參與者對未知環境的挑戰欲,從而激發自身的潛能,進而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這為緩解亞健康等社會疾病起到了輔助作用,也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樹立起到了指引作用,更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輸出著行業智慧。
戶外運動產業的崛起得益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其背后也顯示出戶外運動產業在未來發展的走向。從當前國家對于經濟發展與行業、產業改革轉型的政策指引,多元滲透融合創新產業模式,提升行業質量成為國家對于行業、產業未來發展的指向。戶外運動產業在此背景下顯示出了改革創新與滲透融合的活力與動力,旅游業、康養業、教育業成為其重點碰撞交融的部分產業,促成了圍繞戶外運動為主體的產業創新。但是快速的發展,也曝露出戶外運動產業在模式、質量、面向等問題上存在的漏洞。漏洞的流出凸顯了戶外運動產業在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困境,同時也顯示出戶外運動產業在當下對于社會的價值與民眾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戶外運動得到了民眾的高度認可,并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戶外活動讓戶外運動產業賺足了在人口紅利條件下的產業繁榮。在以消費模式搭建的橋梁上,戶外運動產業帶動了從生產制造業到產業發生主體上的戶外文化建設,圍繞戶外文化為主體的探險意識、冒險精神被高揚,而安全、環保、質量等方面則出現滯后。滯后的問題帶來了戶外活動人員傷亡、自然與人文歷史資源破壞、戶外活動服務無責任主體等沖擊戶外運動產業良性發展的障礙。問題的發生引起了行業、產業的反思,如何在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指引下科學地促進戶外運動產業發展成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由此,國家體育總局委托中國登山協會建設了涉及戶外運動多門類的教育體系,該教育體系掛鉤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鑒定,“這為戶外運動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了一道清流,使從業人員更加規則化、規范化,也使活動的開展更具科學化、安全化”[8]。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建設圍繞的主體是戶外運動從業人員,以從業人員入手打破問題桎梏。在戶外運動產業中樹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努力推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社會、深入民心,戶外運動從業人員便是思想理念的主要輸出群體。因此,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建構不僅是扭轉戶外不良文化風氣轉變的先手,也是促進多元產業科學合理協同發展的先頭。在戶外運動教育體系引導下,戶外運動產業的改革轉型才會有理念指引、理論指導,才能更好地“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5]。
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核心是“戶外”,而戶外的面向是“自然”。以自然構建的教育背景,在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引入具有體育特征的行為教育,這使得戶外運動教育體系囊括了自然涵蓋下的所有教育行為。在自然涵蓋下的教育行為又以人為主要開展主體,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由此成為戶外教育體系的不同層級開展教育活動的輸出點。親子教育、歷史文化教育、道德規則教育逐而成為戶外教育體系分類教育的切入點。同時,在圍繞核心主體“戶外”概念的教育上,除基礎技術、技能教育外,LNT法則(環境最小沖擊法則)與戶外安全教育成為突出戶外運動特性的教育亮點,該亮點與“美麗中國”理念不謀而合。
LNT法則作為所有戶外活動開展的基礎,成為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不論是以家庭、青少年、社會團體為主體的營地教育,還是是以探險、冒險、征服、科考為主題的戶外活動,均涉及了LNT法則所包含的內容。LNT法則包括提前計劃與準備、在可耐受的地面行進或露營、妥善處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合理野外用火、尊重野生動物、為他人著想共7條法則。在引入中國后,又根據中國多民族特征加入了“尊重民俗民風”,由此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8條法則。這8條法則作為目前中國登山協會推行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重點內容,成為戶外從業者從事戶外活動所踐行與推廣的環保理念。LNT法則廣泛走入戶外活動參與群體,使參與戶外活動的人群從行為方式上得到了轉變,帶有數字化、工業化氣息的蠻橫暴力的回歸自然方式得到了科學扼制,進而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與綠色生活方式的廣泛推行。
戶外安全教育是科學合理開展戶外活動的基礎,戶外安全教育不僅關乎戶外參與者的人身安全,還關乎著培養人對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然界的多變,讓自然可以是秀美磅礴,也可以是危險強悍。戶外安全教育是指引戶外參與者時刻謹記每一次走入自然的目的,秀美的山是在眼前,但去征服它的心是需要抱有一份尊重的。中國登山戶外運動事故信息平臺時刻更新的事故信息,反映的不僅是一件件歷歷在目的事故,它透露的是戶外參與者對生命與自然的漠然。“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不能盲目地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9]。”戶外安全教育在戶外運動教育體系內的價值就是讓戶外參與者清晰地認知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讓戶外參與者以尊重的態度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9]。”
戶外運動源自自然、長于自然、繁于自然,戶外的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一切都是自然的孕育,人類同樣也是自然界最杰出的作品。對于自然來說這一切都如同它的孩子一般,它竭盡所能讓它的孩子們在其懷抱中和睦成長。但是,在眾多孩子中,人類這一頑皮的孩子卻想盡辦法索取一切可以使自身快樂的資源,搶占著原不屬于人類獨有的一切。當與人類一起成長的其他孩子開始遠離人類、躲避人類,甚至再無相見之時,人類開始反思自身的錯誤。這正如從青春期走進成熟期階段的孩子一樣,隨著思想意識的逐漸成熟,人類開始理性地挽回手足間的友誼,挽留住自然母親老去的步伐。因此,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建設,不單是利用自然開展相關的教育與活動,在當代戶外運動教育體系有其更艱巨的任務,即是如何通過戶外教育體系讓參與戶外活動的人群或即將走入戶外的人群建立起對自然的節約意識。
自然的節約是指對一切供戶外活動開展的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資源的節約,同時也包含對野生動物棲息地資源的節約。隨著可支配資源的快速增長,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征服欲也愈加膨脹。高山、深海、洞穴這些相對隔絕的環境已吸引了僅為滿足探險、征服欲望人們的眼球,甚至空中資源、千億萬年形成的地貌資源都成為滿足己欲的演武場。他們何曾想過往復多次對這脆弱環境的沖擊,這都將是數千萬年后才得以再恢復,甚至是不能恢復的自然風貌。因此,通過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全面推廣,貫徹落實“美麗中國”發展理念,普及自然資源節約意識,利用戶外環保技能、技術的教學使廣大戶外參與者與民眾在親身感受中熟練化、習慣化,從而培養民眾“從自身做起,從每一個行為做起,自覺為美麗中國建設做貢獻”[9]。
“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歸根到底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9]。戶外運動產業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戶外運動開展所圍繞的主體就是綠水青山。解決好戶外運動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沖擊,就解決了經濟與生態的關系,也是解決戶外運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推動旅游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10]。”這為已完成旅游、教育、體育融合的戶外運動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同時,文件中提出“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航空運動、健身氣功養生等體育旅游,將城市大型商場、有條件景區、開發區閑置空間、體育場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連片美麗鄉村打造成體育旅游綜合體”[10]。這充分展示出戶外運動在當前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透露出國家對于戶外運動產業在推動國家經濟建設中的方向指引。我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部分雖貧困,但美麗的鄉村是戶外運動發揮產業平衡經濟建設與綠水青山的主陣地,利用戶外運動產業多元融合活力帶動該區域民眾意識轉變、創新經濟模式、提高民眾經濟收入,成為逆轉老舊意識形態模式、倒逼傳統分散落后生產方式轉型的突破口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思路,引入戶外運動產業落戶當地,以當地特色重點開發戶外運動教育體系建構,促進培養了解當地民風民俗、人文歷史,且掌握戶外運動技能、技術的專門戶外人才留在當地、服務當地。從而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百姓家,進而使保護意識成為民眾參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支撐點。
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循環代謝系統,隨著外部干預的弱化或消失,自然界會隨時間的推移重新煥發生機。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于早期處于文明形成的摸索階段,對于自然的依賴與干預格外強烈。但隨著人類文明走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對于自然的直接干預逐漸減弱,但對于自然的依賴卻越加突顯,這反映出的是生產生活水平發展后人類內心欲望的遷移,遷移的結果便是以多種形式去享受自然。
享受自然與對自然的依賴感是較早期人類文明形成的摸索階段所不一樣的,以多元化的方式走入自然,使自然界無所遺留地展現在人類面前。兩極旅游、珠峰攀登、深海探險等極端環境的大批量人類涌入,讓本身脆弱的地理環境雪上加霜。“戶外運動既要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也要遵循自然的空間容量和承受能力,尊重自然的主體地位,否則戶外運動本身將失去存在的意義[11]。”像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不僅留有大量的生活垃圾難以從山上運送下來,而且上山攀登路線上還留有許多長眠于此的登山者。自然從不拒絕人類的探索,但是自然拒絕過度的濫用。在科學、安全、環保、文明的條件下有目的、有規矩地享受自然,成為緩解自然壓力的有利途徑。戶外運動教育體系中的環保、安全教育理念與內容是在戶外運動參與者不斷積累沉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經驗不僅有痛的感受,更有血的教訓,可以說戶外運動教育體系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教育體系,這對于人類環境保護、環境節約意識的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在我國發展的新時期,利用戶外運動教育體系的廣泛推廣,推動民眾對于環保與經濟之間協調發展關系的認知,促進戶外運動協同旅游業、康養業等推進退耕還林還草理念的貫徹,推進行業、產業綠色化科學轉型,給予自然更多的喘息空間,讓自然也能有自我的發展空間,讓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讓綠色成為發展動力、成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