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菡
(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廣州 510510)
中國武術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麗珍寶,也是我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武術套路運動包括拳術、器械、對練和集體表演等內容,具體競賽項目又分為南拳、太極、長拳和對練等。為推進科訓結合提高訓練的質量,切實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負荷是至關重要的內容。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部分生理生化指標在武術套路訓練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加強武術訓練與科研的合作,為科學化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武術套路項目起源于中國,是古老的傳統體育項目,經過不斷的發展演化而形成的競技武術套路,屬于技巧難美類項目,例如南拳項目通常要求在不少于1min20s的時間內完成60~70個不同的武術動作,有研究表明,高水平運動員成套動作結束后即刻心率可達175~185次/min,一般運動員心率可高達200次/min。很多學者結合運動生理、生化原理,對武術套路自選套路進行了實踐研究和理論分析,認為在武術套路運動中磷酸原(ATP—CP)系統、糖酵解系統、氧化能系統這3種能量代謝都參與了供能,其中以前兩種無氧代謝為主,第三種是有氧代謝,分別占20%~25%和75%~80%,崔志強、馬彥君等的研究也支持以上觀點,可見武術套路運動中無氧供能能力是短時間、快速運動的能量基礎,而無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系統供能水平才是限制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水平發揮的關鍵因素。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一些學者對不同運動水平武術運動員的無氧能力進行測試和分析,包括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和肌肉爆發力水平,結果表明運動員水平越高,無氧能力越好,比賽名次越好,可見無氧供能是武術套路運動的主要供能方式。因此,在訓練中合理使用生理生化指標來分析評價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監控訓練負荷和身體恢復情況,已成為促進武術套路科訓結合的一個關鍵環節。
心率是了解和評定運動員循環系統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心率指標不僅可以有效反映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實時監測運動時體內生理負荷量、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運動負荷強度,同時還可以有效利用心率指標對體能和傷病的恢復情況進行全面監控。在對于武術套路運動員心率監控的實際應用中,通常會采用基礎心率、最大心率、運動后心率恢復等指標來進行監測和評定。系統訓練下,運動員的正常心率較正常人偏低且非常穩定,隨著運動員自身運動水平的提高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在大運動負荷訓練之后,運動員次日基礎心率比平時明顯增加,則認為有疲勞積累,如果出現連續幾天基礎心率持續增加應注意調整運動負荷。當進行大強度并持續一定時間的訓練時,人體心率增加到極限水平,這時的心率叫作最大心率。最大心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小,一般使用公式“220-年齡”來估算最大心率,若一段時期內進行相同強度的定量負荷,心率相對增加,則表示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不佳。運動員進行定量訓練負荷后心率恢復時間較長,表明身體欠佳。如進行武術套路半套技術動作的定量負荷訓練,一般心率可在訓練后3min內完全恢復,而身體疲勞時,恢復時間明顯延長。因此在武術套路訓練中,心率指標對運動員的機能狀況、訓練強度、訓練恢復、預防傷病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監控手段。
血乳酸作為武術套路訓練中掌握運動強度或評價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的生化指標,在訓練實踐中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根據競技武術套路運動的供能特點,該項目運動主要依靠無氧供能系統,包括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系統,而血乳酸是機體在運動中供氧不足時由糖酵解系統途徑生成的丙酸酮轉變而來的重要產物,可以有效反映運動員無氧耐力水平。王國志、武俊昊等通過研究分析認為,要提高武術套路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根據其無氧供能為主的項目特點必須首先提高其無氧糖酵解能力和對乳酸的耐受力。測定運動后血乳酸的恢復速率,同時還可以反映機體有氧代謝能力和恢復速度,有氧代謝能力強則氧化利用乳酸的速度快,從而運動后因乳酸堆積產生的運動性疲勞恢復也快。可見血乳酸指標在訓練強度監控、運動員機能狀態評定、無氧代謝能力評定及運動性疲勞和恢復的評定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肌酸激酶廣泛存在于人體骨骼肌、心肌、腦、平滑肌中,以骨骼肌含量最多,約占全身總量的96%。血清CK活性的測定是反映運動員對訓練負荷適應情況最常用的生化指標之一,運動訓練可引起肌酸激酶升高,原因可能與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大或是肌肉損傷有關。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對肌酸激酶活性都有影響,當負荷強度和量都大時肌酸激酶活性升高最明顯。長時間大運動量訓練后,肌酸激酶活性一般在2h內輕度增加,6~8h明顯升高,16~24h達到峰值,持續48~96h后基本恢復到運動前水平。而短時間極量運動后肌酸激酶5~6h升高,8~24h達到峰值,48h以后逐漸恢復。有學者對武術運動員賽前訓練負荷的測試表明,1周大強度訓練后血清CK活性升高顯著。作為評價武術套路運動員訓練負荷的敏感指標,肌酸激酶活性值的個體差異較大,比較使用時應注意。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一種含鐵的蛋白質,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并對酸性物質起緩沖作用。武術套路訓練中,血紅蛋白是最常用的測試指標,能綜合反映運動員運動時血液運輸氧的能力。在武術套路訓練監控時,根據訓練中和賽前測定的血紅蛋白濃度可以了解運動員的機能狀態。運動員在大運動量訓練開始時會出現血紅蛋白降低,經過一個階段訓練后身體對運動量會逐漸適應,血紅蛋白的濃度逐步回升,表示運動員機能改善、運動能力有所提高,但如果血紅蛋白未回升且較訓練前有所下降,應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和參賽安排,同時加強營養補充。也有研究指出,大部分運動員在加大訓練強度時,血紅蛋白會顯著降低甚至造成運動性貧血,此時通過合理安排訓練、及時調整和休息,血紅蛋白水平可逐步恢復正常。但應注意運動員血紅蛋白個體差異較大,對優秀運動員來說其理想值應建立在個體差異基礎上。
血尿素作為機體蛋白質分解代謝的產物,能夠有效反映運動時機體蛋白質的代謝狀況,是評定訓練強度和運動員機能恢復的重要依據,正常生理狀態下血尿素水平保持相對穩定。研究顯示,超過30~40min的訓練時,血尿素才明顯升高,而短時間訓練時血尿素變化不明顯。劉同為、崔永勝等通過測試和研究得知,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在進行4個整套的大負荷訓練后血尿素值升高幅度明顯,男女運動員分別為2.1mmol/L和1.93mmol/L,該數值與訓練日晨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從運動員次日晨血尿素的恢復情況來看,雖然有所下降,但與訓練日晨相比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此研究表明,4個整套大負荷訓練后運動員次日晨身體機能并未完全恢復,到第三日晨運動員主訴疲勞感消失、專項技術動作準確到位,表明運動員機能已基本恢復。在實際訓練中應用時還需根據運動員身體狀況和專項技術訓練水平,結合其他指標及主觀疲勞感覺指數進行綜合的評價。
訓練監控是一項有很強計劃性和目的性的科學研究工作,武術套路訓練中生理生化指標的運用可以有效推進科訓結合,使訓練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在訓練實踐中各項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應當嚴謹、認真、求實,并隨時根據運動員狀態和訓練安排來調整測試計劃,選取針對性較強的生理生化指標反映訓練負荷強度、訓練負荷量的大小,從訓練后運動員的疲勞程度分析訓練負荷對運動員身體帶來的生理負荷大小,長期連續監測則可分析訓練負荷的合理性。通過訓練負荷強度指標來評價武術套路專項訓練方法是否符合項目特征,是否能夠達到提高專項技術能力的目的,并根據指標監測情況提出強度標準或改進建議等,不僅能夠評價已有的專項訓練方法,還能夠為訓練方法的創新和改進提供評價手段。
在武術套路訓練監控應用的具體實施中,需要注意密切結合訓練實踐、綜合研究武術套路項目規律,從而更加科學地選取和運用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疲勞程度及恢復能力、恢復速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和診斷,了解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及恢復情況,防止過度疲勞的發生,為教練員科學化訓練提供依據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