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北京 100045)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引導人民轉變診療理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突出強調三項重點內容:一是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促進資源下沉;二是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促進健康產業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三是將“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為戰略主題,堅持政府主導,動員全社會參與,推動社會共建共享,實現全民健康。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療技術等融合發展日臻成熟:一是大數據基礎技術成熟,數據采集、存儲、分析、應用等各個環節均有成熟應用,能夠滿足醫療行業對數據清洗、分析處理的高精度、大容量要求,產生了引導疾病診療和預后預測從“通用型”向“個體化”“精準化”發展的“精準醫療”。二是新一代移動通信5G技術,具有高網速、大帶寬、低時延等特點,推進5G智慧醫療融合發展,成為推動醫療健康應用場景升級的重要抓手,遠程會診、移動醫護以及多種新型無線醫療場景的應用發展,將提升醫療健康資源整體效能。三是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已成為潮流,生物3D打印、醫療機器人等智能醫療設備不斷涌現,促進了智慧醫療應用模式的創新發展,推動全球智慧醫療市場高速發展。四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越發豐富。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為影響醫療行業發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通過人工智能應用,可以提高醫療診斷準確率與效率;提高患者自診比例,降低患者對醫生的需求量;輔助醫生進行病變檢測,實現疾病早期篩查。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2018年全球智慧醫療服務支出年復合增長率約60%,預計2019年全球智慧醫療服務產業規模達4 000億美元。據中國社科院統計,2015年,美國健康產業占GDP比重達16.8%,法國為11.5%,德國為11.1%,英國為9.8%,中國現階段健康產業占GDP的比重為6%。從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據中國社科院預測,到203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將達28.5萬億元~29.1萬億元,占GDP13%,這意味著中國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1)城市醫療資源整體供應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公眾不斷增強的衛生健康需求。隨著城市中公眾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高速的城鎮化進程,對城市健康醫療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供更加多樣、精準和高效的醫療服務,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促進醫療資源均等化。
(2)城市醫療數據缺乏整合,智慧醫療發展的數據根基較為薄弱。近年來健康醫療行業數據呈爆增勢頭,數據海量化、非結構化,獲取方式多樣化等特征加速凸顯,傳統數據應用方式和管理體制機制難以跟上時代發展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基礎的智慧醫療是正是建立在數據模型、算法及信息技術、醫療技術、生物技術融合基礎之上的,但“信息孤島”“供需失配”、數據管理與利用低效等問題給城市智慧醫療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加快推進城市各級醫療機構網絡互聯互通,加強區域醫療健康信息資源共享,提升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完善全民健康醫療信息數據庫,為開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推進城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網絡整合和聯通,實現網絡互聯互通,為信資源共享奠定網絡基礎。
完善以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例基礎的健康醫療基礎資源庫,實現個人健康檔案信息動態更新。在此基礎上,構建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健康醫療專題數據庫,為開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打造智慧醫院,提供醫療全流程信息化應用服務,借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智慧門診、病房、醫技等智慧醫療服務;建設互聯網醫院、智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范電子病歷等數據采集,提升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支撐能力,加強公共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促進跨機構信息共享,有效提高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服務水平。
3.4.1 打造智慧醫療服務體系
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健康醫療服務,推進“互聯網+健康醫療”,分級診療信息化建設,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3.4.2 拓展健康卡應用
推進城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建立以居民健康卡為載體的集成協同應用,實現線上線下“一卡通用”,提供健康管理、約醫掛號、醫保報銷等便捷服務,并逐步拓展應用領域,推動脫卡就醫,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醫療服務。
3.4.3 建設“互聯網+健康醫療”
推進城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實現在線支付、健康管理、隨訪跟蹤等功能,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同時,加強對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機構的監管,促進服務規范、有序開展。
3.4.4 推進分級診療信息化
推進遠程醫療系統建設,建立以二級以上醫院牽頭的醫聯體遠程醫療中心,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站遠程醫療網絡,實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遠程醫療全覆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1]。
推進行業治理、精準醫療、公共衛生等大數據應用,為醫療事業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提升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和決策管理水平[2]。
健全對醫療、藥品、耗材等收入構成及變化趨勢的監測機制,加強醫療機構、醫療行為、醫務人員監管,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實現衛生健康運行態勢展現,為健康醫療事業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診療技術融合發展,推動醫學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結合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及醫療機構數據資源庫等,提供診療全流程各環節精準醫療服務,實現健康監測、疾病預防、臨床診斷、住院治療等智能化,有效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患者體驗。
開展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相關業務平臺,加強居民健康等重要數據統計和預測評價,提升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和決策管理能力。
鼓勵城市推進智能醫療設備、技術融合、醫養健康等產業發展,激發新動能,打造新業態,逐步實現產業集聚發展[3]。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生物醫藥和醫療設備制造產業,培育和壯大智能醫藥和醫療設備服務供應商,提升醫藥和醫療設備生產智能化水平。
促進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技術與健康醫療服務融合發展,在醫療、醫藥、醫保、醫院四大環節創新應用,發展基因檢測、遠程醫療等智慧健康醫療服務新業態。支持跨界融合企業發展,實現臨床科研、公共衛生、便民惠民等智慧健康醫療行業全覆蓋。
鼓勵城市推行“醫養結合”發展模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智慧醫養服務平臺,打造物聯化、智能化健康服務,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帶動智慧醫養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逐步形成“防、醫、養、康、護”一體化智慧醫養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