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數據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網絡安全問題日漸凸顯,網絡黑客侵入攻擊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著政府機關、企業及其他行業部門的計算機網絡良性發展,進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可避免的影響,甚至會威脅到國家機密安全。因此,如何充分保障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是當前所研究的重點[1]。在此背景下,依托各大高校的豐富教學資源,均設置了“信息安全技術”課程,并逐漸演變成了計算機領域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培養信息安全技術領域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在信息網絡教育技術教學模式不斷持續推進改革的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發展的潮流,迫切需要新理念、新思想及新模式來改變這種現狀,這就要求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要適應復雜多變的信息趨勢。現階段,“信息安全技術”新教學模式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及嚴峻挑戰,基于此,積極進行網絡安全技術創新教學、營造濃厚的信息安全教學氛圍、教學模式及內容革新,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整體教學質量,實現質量與效益并重的目的是各大高校亟需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當前形勢下,“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是一項多領域交叉的學科,涉及范圍極其廣泛,比如計算機、通信行業、數理統計、管理等多個專業,隨著我國教學模式日漸多元化,“信息安全技術”課程具有顯著的特征及鮮明特點,鑒于此,本研究主要從知識體系、涉及范圍等幾方面進行詳細闡述[2]。
對于知識體系而言,現階段,“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框架變化極快,尤其是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高速發展,新的業態形式不斷創新涌現,構建高效的知識體系是最大程度上解決安全問題的前提條件,雖然當前網絡安全技術課程普遍得到了高校的認可,但必須清楚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確保知識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與此同時,信息安全管理領域的攻防對抗也促進了此課程的積極改革,因此,高校必須充分發展其巨大優勢,在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創建新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與“信息安全技術”教學模式的無縫銜接,勇于創新、積極探索,以適應當前的時代變化[3]。
對于課程范圍而言,此課程涉及范圍廣,具體鮮明的綜合性特征,比如梳理課程的基礎教學、密碼學理論、網絡通信、電子商務、數字化建設、信息平臺等多方面領域,除此之外,還涉及了管理學和網絡安全法律體系等內容,這也直接反映了其教學模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創新融合,構建“信息安全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是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先決條件,從而為社會各行業網絡安全輸送更多優質人才,因此,本研究從“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形式及平臺等方面入手,構建了科學的“信息安全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現階段,我國高校對于“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信息安全理論基礎、信息安全防護技術、信息安全攻擊技術、信息安全現實解決技術4個方面,學生通過對“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系統學習,可熟練掌握互聯網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信息安全設置、計算機安全漏洞補缺、防火墻的建立、黑客攻擊方式和防范體系等,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確保其能夠勝任網絡安全系統的運行、管理、防護及評價等相關工作內容。與此同時,“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必須與信息工程實際相結合,對于教師而言,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保證與現實所面臨問題統一;同時,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處理好“信息安全技術”理論和安全管理模式的內在聯系,構建科學信息技術和網絡安全相融合的知識體系,逐漸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網絡問題的綜合能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創新優化,其逐漸演變成一門基礎性課程,這也直接說明了“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在確立系統的教學目標基礎上,整合多方面信息要素,形成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迫在眉睫。當前,此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以信息安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為核心要素,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信息安全技術、加密技術、認證技術、密鑰和公鑰管理、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組建、安全程序編碼、攻擊防御技術、安全系統檢測技術及維護評價技術等。在創建及設計教學內容過程中,盡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及技能培養,將諸多課程內容相關信息要素進行高度整合,尤其是與網絡安全技術部分的有效銜接,進而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對教師的整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對于網絡安全基礎知識,必須讓學生全面掌握體系結構、技術要素、網絡法規及評價體系等內容,還包括網絡安全秘鑰、網站協議、網頁編程、漏洞補缺等;對于網絡攻擊和防御技術而言,教學內容主要從信息監聽、黑客入侵、IP地址、Web安全、操作管理、信息化數據庫等方面入手,進而保證“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眾所周知,多元化教學方式是“信息安全技術”課程創新融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媒體教學資源日趨豐富化,采取更為靈活、生動、全面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所關注的重點。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從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兩方面入手,提出了系統的教學模式。從案例教學法角度進行分析,其主要特點是有效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順利完成了滿灌式教學向主動性學習方向過渡,使得學生能夠從容應對現實網絡中各種困境及挑戰。在“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可將內容進行模塊化,并積極融入案例教學法進行分析與實踐。比如:在講解網絡安全加密技術內容時,以RSA算法為典型案例,進行系統講解非對稱加解密的流程,充分保證學生對于算法的認知。對于任務驅動教學法而言,主要是從實踐應用角度進行入手,逐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思維,同時,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網絡安全技術應用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更加熟練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實踐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知識體系更新速度極快,當前,該課程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對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目標任務及關鍵集成技術均會定期發生變化,這就對高校的教學大綱及目標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將課程內容與市場、企業有效銜接。為快速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更加注重實踐教學,校政合作模式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積極引入第三方實踐基地,最大程度上填補企業對技術人才缺失,同時網絡安全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積極構建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簽訂相關合作協議,實現高校、企業雙向驅動發展的目的[4]。
綜上所述,“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愈發受到受眾群體的高度重視,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安全理論基礎、信息安全防護技術、信息安全攻擊技術、信息安全現實解決技術等教學目標的實現是當前所關注的重點。現階段,多元化教學模式在“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有機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亦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和嚴峻考驗,基于此,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科學分析“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的鮮明特點基礎上,構建了系統的教學模式體系,并提出了一些建設和思路,力圖實現傳統教學的一個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