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常馨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甲秀小學 貴州 貴陽 550002)
新課改發展背景下,充分強調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由于古詩詞中涉及大量的傳統文化,飽含的文化意義是相對深遠的,所以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和傳播需要教師深層次研究。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世界,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并通過古詩詞教學活動完成傳統文化的巧妙滲透,升華學生情感,使其由知曉、接受到浸潤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繼而為小學生長久發展奠定基礎,具體如下。
1.1 教師層面。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均加大力度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淡化學生情感的挖掘。滲透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詩詞,而是體現教師的引導者職能和組織職能,帶領學生挖掘古詩詞的內涵和韻味,掌握作者創作的實際背景,分析作者通過古詩詞傳遞的情感,繼而高層次的理解傳統文化,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1]。部分教師關注學生對古詩詞相關詞句的掌握和翻譯,學生學習處于被動化的學習狀態,學生沒有及時的運轉腦筋翻譯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寓意掌握匱乏,造成傳統文化滲透受到因素阻礙。
1.2 學生層面。諸多的小學生,在加入古詩詞學習過程中,總會本能化的結合輔助資料完成古詩詞理解,由此即便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但站在長遠的發展視角下,傳統文化的滲透目標并沒有實現,無法全面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那么,其結果就會影響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1 結合教材,分析傳統文化韻味。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均是經過細致挑選的,所以古詩詞都具備的代表性特征。每一篇古詩詞和學生成長特點與認知能力相貼切,部分詩詞中涉及的傳統文化相對隱蔽,所以教師要全方位挖掘和運用,由此把古詩詞內容細致傳遞給學生,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2]。教師應該事先研究教材,分析詩詞中潛在的古詩詞文化,科學的編排教學環節。針對《已亥雜詩》的教學過程,教師要給學生闡述作者成長的經歷和創作時的情況,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情感,學生在詩詞中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不知不覺中觸動學生心靈,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給學生布設問題場景: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創設詩詞的?龔自珍的成長背景是這樣的?這首古詩有怎樣的情感?由此教師以掌握詩詞的主旨為前提加以傳統文化滲透與傳播,豐富學生學習經驗,擴展學生古詩詞學習知識面。
2.2 探索詩詞的美,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語文教材的古詩詞中飽含優美的情境,對應的形式也是多彩的,便于閱讀和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析古詩詞涉及的意境美,組織學生挖掘美的真諦,調動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與此同時教師關注學生之間進行情感互動,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入古詩詞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古詩詞文化知識。并且古詩詞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生成,及自主感受傳統文化。在《稚子弄冰》的文本教學中,詩詞描述詩意盎然的場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良好情境創設,學生被生動的視頻和圖片所吸引,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豐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體驗,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提高學生對古詩詞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
2.3 引進課外詩詞,擴展學生學習視野。在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單一的從教材中找到古詩詞進行傳統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展,給學生引進更多的課外詩詞內容,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強化傳統文化傳播效率[3]。教師在進行《詩經》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推薦其他類型的古詩詞集,增強學生語感培養,學生被古詩詞的文化打動,形成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提高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綜合成效。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中涉及諸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應該關注學生興趣和情感的培養,因材施教地開展教學活動,靈活設計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圍繞學生學習特征和成長規律構建完整的古詩詞教學體系,不斷增強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實現傳統文化滲透與傳播目標的同時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