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賢麗
(福建省武夷山市實驗幼兒園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幼兒園的老師采取多種方式,讓幼兒在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的同時,養成講文明、重禮儀的良好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地成長,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1.1 禮儀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識。禮儀教育讓幼兒明白很多生活常識,如何帶人、如何接物等方面的生活知識與基本方式。在開展禮儀教育時,通過學習能讓幼兒明白怎樣去問候他人、稱呼別人,明白如何和別人交談等方面的生活基本常識[1]。
1.2 禮儀教育能幫助幼兒開展道德教育。通過禮儀學習,讓幼兒學會團結同伴、尊重長輩,待人禮貌,在公共場所遵守社會公德,言談舉止規范,道德自律力得到增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三歲知老的角度講,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幼兒時期抓起。
1.3 禮儀教育有助于幼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歷來都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向來有重視禮儀的傳統,從春秋時期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三顧茅廬、讓棗推梨、程門立雪,以禮待人的故事很多,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幼兒園對幼兒進禮儀教育,讓他們傳承民族傳統美德,知廉恥,重禮儀,顧全大局,遵紀守法,待人真誠懂禮,尊重師長[2]。
1.4 禮儀教育能有效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發展。幼兒通過接受禮儀教育就能去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儀容穿著優雅,站姿、走姿優美,舉止言談文明,每一處都滲透的著美,這樣的美不但讓社會環境得以凈化,也能不知不覺中感染個體的幼兒。實施禮儀教育,讓幼兒做到達禮、知禮、用禮、崇禮,重新塑造自我,讓幼兒的審美能力得以提升。
禮儀就是人們在相互交往時,在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習慣風俗、時代潮流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既為人們遵守,同時也為認同,以構建友善、和諧為目標的各種與交往要求相符合的交往規范與行為準則的總稱。禮儀就是人們在進行交往過程中一個遵守的共同行為準則與規范。國學經典里禮儀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其內容看,包括舉止禮儀、言談禮儀、交際禮儀、儀表禮儀、餐飲禮儀、風俗禮儀、公物禮儀、信函禮儀、對外禮儀等多個方面,從對象的角度看,有待客和做客禮儀、個人禮儀、文明交往禮儀、饋贈禮儀等,從表現形式講,有禮貌、禮節、儀式、儀表等方面。
3.1 開展禮儀教育要以培養幼兒興趣為主。有興趣才能學的更好,興趣也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要讓幼兒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不但要有形象生動的內容吸引他們,還要注重激發他們對知識本體的興趣,讓幼兒有了學習新知識的愿望與要求[3]。對于幼兒的禮儀教育,不必要求他們學到了多少,也不必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只需重視培養他們誦讀的興趣,讓幼兒體會到古文里傳遞的那些美,讓幼兒的心智得到開發即可。在古文經典中有很多勵志、勤勞、愛家、愛國、助人為樂的內容,通過經典故事引出來禮儀知識方面的學習,實施禮儀教育,這樣更加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能減低學習經典的難度,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3.2 把傳統禮儀教育融入幼兒日常生活。幼兒天性活潑、好動,美妙的音樂,生動的故事、快樂的游戲、優美的圖畫都是他們十分喜愛的,老師可以把傳統的經典著作的學習充分融進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采取多渠道的方式讓他們接觸經典,學習經典。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音律優美、押韻,郎朗上口,非常方便記憶,每天在早餐以后誦讀一些,盡管幼兒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里面的傳統智慧與美德,但隨著知識量的不斷增加,在后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能消化并理解,而且能把那些優秀的品格應用到自己的為人處世之中。
3.3 把傳統禮儀教育納入園本課程。幼兒的教育課程就是對他們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使得幼兒可以時常得到禮儀教育的熏陶,可以通過情景表演、文明禮儀故事、學習做禮儀操等方式,把禮儀教育融入到幼兒教育的課程之中,在美工活動、語言活動、常識活動中,都能找到實施教育的機會,同時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老師要增加對禮儀課程的研究與探索,重視把禮儀教育融合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促進幼兒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總之,開展禮儀教育要以培養幼兒興趣為主;把傳統禮儀教育融入幼兒日常生活;把傳統禮儀教育納入園本課程,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的教育,能促進幼兒養成文明的禮儀習慣,培養他們的禮儀意識,讓幼兒成為有風度、有氣質、有教養的文明、優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