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呈韜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傳統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評價主要依托檢查課堂中作業完成情況,不僅沒有新意,而且弊端很多,這種方式的評價方式主要以客觀題為主,因而雖然可以利用VBA、問卷星、ITools平臺等工具實現快速閱卷,但最終所得到的反饋,只能來認定學生知識的掌握水平,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初中信息教學中加入過程性評價勢在必行,傳統的考試只是靜態的去反映學生們的學習,但加入過程性評價之后,動態因素可以補充其中的缺陷,更能全面反應學生的學習過程。
2.1 學生角度。學生們既是學習的主體,更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自評、互評。學生自評、互評是過程性評價的重點內容,但由于學生運用評價的能力不足,導致評價的組織尤為困難;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告知學生應該評什么、根據什么標準評價,以此為基礎促進自評、互評活動順利開展。[1]
2.1.1 學生的自我評價。過程性評價可以根據學生自評了解到當前知識掌握程度,在潛意識中對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調節,培養反思意識,提高元認知。[2]例如在閩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使用excel的函數法和公式法,盡管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但結果若是只有一個數值而沒有使用對應規則,學生無法獲得對應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評中對是否按規則完成任務進行客觀評價。
2.1.2 學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在學生自評基礎上,利用“班級優化大師”建立小組,學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每星期定期登記分數,最終生成月學習報表,這樣可以豐富評價維度,同時提升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了解信息技術。
2.2 教師角度。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正如斯塔費爾比姆所強調的“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3]為了使評價反饋更客觀,就要求教師設計評價的時候方式多樣化,維度多元化。教師的評價側重于診斷,通過課堂教學中的觀察交流、平臺收集的數據反饋、學生實際學力情況等判斷不同學生學情,根據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
2.2.1 注重學術方法的指導。信息科學技術是一門應用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自覺、主動的尋求恰當的方式獲取與處理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以完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要求。重視學術方法指導才能讓教學評價的導向性更加明確,因此要求教師們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教學觀念,進行創新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升,產生質的改變,最終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
2.2.2 教學評價。在教師評價環節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作業與其他作業的橫向對比,從而繼續發揚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進一步強化能力。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評價指向性地收集相關信息,最終對這些信息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整合以及判斷。教師也要通過評價反饋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效果,充分發揮教學的作用。
評價的作用不僅僅是聚焦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通過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幫助同學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并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堅持評價的導向性是非常必要的,過程性評價的作用在于促進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不是去區別學生的優劣或者是進行所謂的選拔,要強調其中的過程性,更加注意的是評價的調節功能,評價一次不僅是對這一時期的反饋,更是下一時期的起點和動力。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過程性評價的實施對于學生們是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激勵,過程性評價的實施體現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導向作用,最終也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優勢,通過不斷收集學生們發展過程中的數據,將數據轉化成具有意義的信息,并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診斷學生自身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挖掘他們發展的潛力,也要對他們制定符合他們自身的發展目標和建議,促進學生信息核心素養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也可以利用評價的結果進行反思以及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