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賢
(安慶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安徽 安慶 24600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學校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場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學生。家校合作,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與兒童、與他的命運、與他的過去有關的一切家庭秘密,了解家庭親屬關系中的微妙問題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性質,因為這些問題都有可能給教育兒童帶來影響[1]。正如阿莫納什維利在書中提到他的一位學生索索,因為家庭破裂導致索索敏感、脆弱。班主任在家庭教育失靈的情況下,班主任用他的教育智慧挽救了這個家庭。孩子的成長好比一面多棱鏡,可以折射出家庭的養育、學校的教育以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當多方形成教育合力,締結“愛的同盟,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1 家長的“邊緣性參與”。“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是由J·萊夫和E·溫格站在人類學角度,基于個體學習的視角提出來的。邊緣性參與意味著他們不可能完全地參與所有的共同體活動,而只是作為共同體某些活動的參與者[2]。學校和班級定期開展家校合作的活動,比如成立家委會、家長會、家訪、邀請家長來學校參觀聽課。家長們作為參與者,他們很少對學校和班主任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其中很多原因導致家長邊緣性參與的行為。在家長的心目中,他們崇尚權威,認為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完全正確的,把孩子交給學校很放心。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對學校或者老師有意見或者不滿,但是家長之間選擇私下討論,而不是向老師提出建議。他們擔心提出建議后,孩子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2.2 教師的“片面性的思考”。從學校方面來說,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家長畢竟不是專業人士,過多的干預學校教育,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部分教育者認為,很多家長工作忙碌沒有時間來參與學校活動。其它問題如“家長跟教師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很難達成一致的想法。另外曾經跟家長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因此影響日后的接觸等也影響著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合作。
3.1 家校合作要有溫度。老師與家長需要有溫度的交往,在交往中付出真心。這個舒服的溫度就是:相互尊重、體諒、接納。家長們每次被班主任請到學校來溝通,想必心里總是惴惴不安。首先,我們要用微笑化解家長們不安的情緒,拉近與家長的距離。其次,在談話開始要用“孩子最近在某方面有進步,真為孩子感到高興。這離不開你們父母的努力!”通過鼓勵的話語讓家長獲得教育自信和愉悅心情。再有,班主任要學會傾聽。在家長陳述時要做到全神貫注的聆聽,適時進行鼓勵和表示理解。最后,班主任應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通過與家長商討,達成教育共識。在結束交流時班主任還應該用溫和、親切的話語鼓勵家長,如用“我們一起努力吧!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當家長感受到班主任對孩子充滿希望時,就會產生信任感,家校關系就會十分融洽。
3.2 家校合作要有方法。家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各不相同。作為班主任,我們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對于智慧型家長,我們可以請這些家長到班級里傳授教育經驗。生活中發生的教育故事,會讓家長們產生共鳴。對于溺愛型家長,我們在溝通時要做到“先揚長,再說短”。我們充分尊重家長愛孩子的心理,同時也要真誠的指出愛孩子也要有方法。對于后進生的家長,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要肯定學生的進步,看到孩子的成長。通過鼓勵和贊美,讓家長和孩子對于學習更有自信。
3.3 家校合作要采取多種途徑。班主任應該學會運用多種靈活的渠道和家長進行溝通。家長會、家訪、打電話、面談、校園活動等形式。一些新興的家校合作途徑正在發揮著影響力,如建立家校博客。班主任可以用博客,把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的點滴用視頻、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家長通過瀏覽老師的博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留言發表自己的教育見解并互相學習。如“班主任茶座”構建平等對話的新型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方式,以家長需求為導向,通過主題探討,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在互動分享中實現共同成長[3]。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在當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尊重理解、合作共贏的理念處處閃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空前加深。面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唯有二者攜手共進,發揮優勢。共同奏響合作共贏交響樂,才能更好譜寫兒童成長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