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冬冬
不管2020 年帶來多少動蕩不安,2021 年還是如約而至。在2020 年初,我們曾審慎發問,這個世界會好嗎?而今,我們回答:挺難的,但是還好。
2020 年,我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5%和8.3%,取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歷史最低、兩個歷史首次”的成績——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歷史最低、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歷史最低,首次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首次化工、煙花爆竹、非煤礦山、工商貿等重點行業領域同時未發生重特大事故。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十三五”之年,取得這樣的成績,意義十分重大。
然而,在為來之不易的成績鼓掌之際,我們不敢忽視時有發生的惡性事故,不敢忘卻在事故中失去生命的人們。如福建泉州欣佳酒店“3·7”重大坍塌事故中,29 人被奪去了生命;山西臨汾聚仙飯店“8·29”重大坍塌事故,同樣是29 人殞命。如果不是奮力搶救,恐怕2020 年仍將是發生過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一年。
此外,在復工復產的號角聲中,許多人抱著“放一放”“緩一緩”的僥幸心理,對身邊的風險隱患視而不見;有的企業,資金壓力較大,復工復產后安全投入明顯不足、設備檢修維護也難以及時;進入秋冬季,煤炭、鐵礦石等需求旺盛、價格上漲,違法違規生產現象出現了“回潮”。重慶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松藻煤礦之所以發生“9·27”重大火災事故,就是明知隱患重生,卻依舊違法違規生產的典型。據應急管理部的通報,2020 年以來發生的煤礦較大以上事故中,一些企業存在屢次違法違規問題,在監管部門多次執法、督辦的情況下仍然敷衍整改,甚至弄虛作假。
上述種種現象,進入2021 年,不會消失殆盡。原因顯而易見。2020 年,新冠肺炎疊加經濟大蕭條,全世界正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至暗時刻”。雖然經過多方努力,我國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2021 年經濟形勢依舊充滿著不確定性。
如何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已經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最為重要的命題。
既如此,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將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要牢牢守住安全這條底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安全環境。要以提升企業安全水平促發展,提高抓安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運用專家服務、科學監管、精準執法等手段,指導督促企業消除隱患、改進工藝、加強管理,強化企業本質安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同時,要用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重要機遇,找準本質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健全法律法規預案標準,強化責任落實,全過程提高風險防抗、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恢復重建等應急管理能力。總之,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
未來可期,愿2021 年,我們向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