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國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000)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學生的個性,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層次思考,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實施者。教師應通過提出合理的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全班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追問就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方式。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深度和廣度,借助追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進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握好追問的契機,才能取得良好的追問效果。
學生的學習過程本來就是從不知到知之、由知道得少到知道得多,不斷出現錯誤,并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偏離了學習目標,有的答非所問,有的回答錯誤,就應及時對學生進行追問,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如果學生答非所問,教師可以確定追問的方向,將學生引回正題上;如果學生的語言出現了錯誤,教師可以進行梳理性追問,幫助學生找到清晰的學習思路,讓學生重新組織語言;如果學生回答的結果是錯誤的,教師可以進行糾正性追問,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如果學生沒有完整回答問題,教師可以進行補充性追問,借助及時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從而讓學生完整回答問題[1]。
在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會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這樣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學習知識的狀態,不能進行有效思考來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成了學習的工具,不能融入自己的思考,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懂教師講過的題,不會做變式題,平常的練習會做,但是到了考試中就不知道怎樣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如果學生困惑、不能解決問題,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運用追問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時的追問就給學生提供了“腳手架”,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方向[2]。
根據記憶規律在教育中的運用就可以得出:學生在學習中及時鞏固所學的材料,記憶的效果會更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鞏固知識的機會,當學生回答正確時,也要繼續追問,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運用繼續追問的形式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透徹的理解,進而鞏固所學知識。這也能幫助學生找到清晰的學習思路,防止學生出現蒙對、猜對的情況,從而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
教師提出的追問問題,一些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另一些是需要學生重復以往提出的問題,這些追問都是比較簡單的,是對所學知識的再現,學生不用進行深層次思考,也不用占用更多的時間。這樣的追問,一般問題都比較簡單,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設計學習知識、回答問題。這類追問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3]。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可能回答正確所有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些提示,幫助學生回答。針對比較復雜的問題,學生需要進行深層次思考、歸納概括。這需要學生手腦配合,也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類追問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及時了解學生回答的結論,并進行判斷,為追問做好準備。追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能引導學生思考,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對教師和學生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數學知識的講授中,一些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思維障礙,可能是理解不充分,也可能是理解出現了偏差。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分析,通過追問引導學生理解問題,使其找到問題的本質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不僅是學習者,還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因此,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對知識進行概括。教師可針對某個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新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
教師可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類追問是將回答問題的學生作為追問對象,教師應充分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回答問題的對象進行追問。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進行追問,可以了解學生是否對問題和知識產生了透徹的理解;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糾正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問題。當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繼續追問,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教師在追問時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提高提問的針對性,這樣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部分問題需要全體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時追問的對象范圍就擴大了,學生可以單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可以一起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追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需求,不能提太過復雜的問題,要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蘊含生活哲理或者充滿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知識,進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追問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集合的概念與表示”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1~10的所有質數組成一個集合,這個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學生回答:“2,3,5,7。”教師:“怎樣方便將這幾個元素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學生回答:“可以用{}的形式表示出來。”教師:“同學們說的方式是列舉法,那么應該怎樣用列舉法表示出大于1小于13的所有偶數組成的集合呢?”學生回答:“{2,4,6,8,10,12}。”教師:“除了列舉法,其實還有一種表示集合的方法叫描述法,同學們知道描述法是什么形式的嗎?”學生通過瀏覽課本回答:“將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質表示出來。”
數學主要是分析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課程。在數學知識的講授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激發學生的符號意識、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因此,教師應秉承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考量數學課程的特征,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內容及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追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