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弟
(福建省武夷山二中,福建武夷山 354300)
眾多地理教師認為,初中地理知識比較抽象、復雜,而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理解地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地理學習內容,為學生構建生活化、完整化的地理教學方案,必將突破地理教學“抽象”的難題,活躍課堂氛圍,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地理高效課堂。
興趣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有重要影響。在教授初一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中地形的五個不同部位時,因空間概念較為抽象,任憑教師費力地在教室里說教、講解乃至動畫視頻演示,學生都難以深入理解。我們的家鄉(福建省武夷山市)位于閩北山區,鄉土資源豐厚,我們能否轉換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切身體驗來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呢?于是,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1)提前預習課本中山體不同地形部位的內容;(2)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利用本節課前一周的時間,先用相機(或者手機)拍攝圖片或者視頻,實際調查、觀測學校附近饅頭山的“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然后用橡皮泥制作這些地形部位,最后繪制等高線地形圖;(3)上課時,學生帶上相關材料(照片、視頻、等高線地形圖)進行交流展示。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成果、交流比較、互相指正,最后通過教師點撥,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印象深刻的地形五種部位的空間概念,能輕松判讀地形圖,并發現、了解自身學習的薄弱項,實現趣味學習與有效學習的深度融合[1]。
在學習初二上冊第二章第一節中國的“地形和地勢”時,筆者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分析家鄉(武夷山市)的自然環境,設計了鄉土地理調查問卷:(1)家鄉的地形以什么為主?(2)有哪些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有哪些土特產?(3)適合發展哪些行業?(4)山區地形崎嶇有何利弊?家鄉武夷山市本身就是以山命名的旅游城市,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區和避暑勝地,全國四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由于聯系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興趣十足地展開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在課上,學生代表還做了相關報告。學生代表滔滔不絕地回答了調查問卷的問題,辯證分析了山區的利與弊,還提出家鄉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來發展旅游業,振興茶產業,帶動餐飲業等相關經濟發展的合理化建議。學生代表做完報告后,其余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對此,筆者及時表揚他們是下一代的主人,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并且針對學生歸納的山區利弊意見,趁熱打鐵進行了適當補充。整堂課氣氛活躍而熱烈,避免了傳統的說教模式,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發展眼光,實現了地理思想教育的功能。
建立“由近及遠、以小見大”的地理教學理念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原則。只有掌握了鄉土事物的“小地理”,才能舉一反三掌握全國、各洲甚至全世界的“大地理”。
在學習初二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時,因為武夷山市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城市,交通便利,武夷山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火車站、飛機場、快速通道等配備齊全,簡直就是地地道道的活教材。筆者引導學生聯系武夷山實際,在客觀分析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優缺點的基礎上,讓學生轉換身份,自主回答來武夷山游玩的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紛紛舉手發言,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內容,筆者最后對大家的看法進行小結,用幻燈片列出五種交通運輸方式(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除外)的優缺點,以加深學生對在實際生活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的理解,而且通過踐行“由近及遠、以小見大”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分析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
鄉土地理資源是當前優化中學地理教學體系的重要素材。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背景下,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鄉土地理教學也要隨之做出調整?!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家鄉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是當前初中地理學科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訴求。無論是以往南平地區地理中考,還是自2017年開始的全省地理中考都涉及鄉土地理知識。由此可見,向學生講述鄉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始終是教學的難點,尤其是目前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鄉土地理教學素材的情況下。因此,教師將核心素養培養與鄉土地理教學緊密融合,至關重要。
鄉土地理教學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已學到的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筆者家鄉位于閩北山區,一到雨季降雨量短時間內大增,容易引起洪澇等氣象災害,并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教給學生正確的逃生方法,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尤為重要[3]。
綜合來看,鄉土環境為學生生活、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是學生熟悉的重要環境。開展鄉土地理教學,有助于學生體會家鄉的發展、變化。鄉土地理環境是學生成長的基礎環境,其中包含的素材內容及精神理念,更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教師通過合理挖掘鄉土地理素材,客觀講述鄉土發展變化,為學生感受鄉土變遷提供了客觀基礎,打破了傳統地理課堂教學的單一形態,借助文字、圖片或視頻等媒介生動描述地理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助于學生樹立奉獻家鄉、回歸家鄉的精神志向,使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家鄉建設緊密融合起來。
鄉土地理教學的素材內容鮮活、實用性強,將鄉土地理教學與社會發展等內容緊密融合起來,為地理課堂知識教學與學生實踐應用全面統一奠定了有效基礎。比如,鄉土地理講述的自然資源開發、區域位置評價、工農業生產影響因素及自然生態保護、防災減災等基礎知識和繪制地圖、社會調查等基本技能,為指導學生參與地理實踐奠定了有效基礎。同時,合理講述鄉土地理知識,也為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有效支持。
總之,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妙用鄉土地理資源,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具備世界眼光,還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