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萍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體現,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應具備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高中階段,歷史本身就是一門具有顯著人文性特征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時,教師應一邊講授歷史理論知識,一邊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對我國的國情有正確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1]。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與出發點,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往的教學內容與模式已難以滿足師生雙方的需求。教師不能再照本宣科地講授知識,而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賦予教材更多功能。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要以教材為基本切入點,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中的內容,從中挖掘有關家國情懷的元素,并帶領學生深入閱讀和探討相關內容,逐漸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
例如,“鴉片戰爭”是“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的第一課,其中蘊含著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元素。首先,教師在課件中出示罌粟花、林則徐與虎門炮臺三幅圖片,指導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清楚表達三者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導入:“美麗的罌粟花制出的卻是黑色鴉片,鴉片引發一場戰爭,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讓中國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開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史。”由此,教師初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順利揭示新課主題。其次,教師帶領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經過,分析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及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同時重點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歷史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主要是對以往的事情和人物進行講述。對學生而言,要想置身歷史事件或者其發生的時代難度較大,但若不能觸摸歷史,如何有真實的感悟和體驗?這導致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難度較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站在學生的思維視角,把一些史料、圖片帶入課堂,或者借助影視資源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為學生搭建一座通往歷史的橋梁,使他們主動體悟和內化家國情懷。
例如,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教學中,當教學“五四運動”時,教師應先分析學生的學情,然后播放音樂《光榮啊,中國共青團》,并結合歌詞設計課堂問題:在歌曲中,對五四運動有著很高的評價,說它喚醒了民族,那么五四運動是如何發生的?對中國社會變革帶來了哪些影響?當代青年應怎樣弘揚五四精神?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個人認知展開自由討論,快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五四運動的起因與經過,探討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學生通過討論如何弘揚五四精神,樹立了為國家強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發展和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求。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教師可精心設置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交流,使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識點,然后繼續提出問題,達到良性循環的學習境界,從而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進行“辛亥革命”教學時,教師可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孫中山像及其生平簡介,引出辛亥革命,并提問:“這場革命是如何發生的?還有哪些人物值得我們了解與紀念?”通過問題,教師引領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及日常積累的知識進行簡單討論,初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感。接著,教師播放電影《辛亥革命》中關于“武昌起義”的片段,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武昌起義的要點,并提出問題:“從武昌起義開始,革命形勢全面快速發展,最終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是歷史的偶然事件嗎?這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發生的?經過了怎樣的醞釀發展過程?”教師組織學生探討辛亥革命的意義,讓學生了解孫中山及其他革命人士,能使學生深刻體會青年人對社會和時代的責任和擔當,體會革命先烈敢于探索的精神,從而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屬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文性教育內容,與歷史理論知識相比,比較抽象。要想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教師必須長期堅持,主動發現和制造契機,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歷史,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滲透家國情懷,浸潤學生的心靈與情感,并厘清自我、國家及現實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確自身承擔的責任與價值追求。
以“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教授新課,帶領學生了解當時清政府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仍然內外交困,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日本打敗。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了解戰敗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腐敗無能,李鴻章等大臣延誤戰機和妥協退讓。然后,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分析戰敗的原因,使學生通過資料查詢與合作探究,認識到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道路,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仍然徘徊在封建專制的道路上,讓學生意識到社會制度、軍事武器落后是清政府被動挨打、遭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最后,教師帶領學生著重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丁汝昌、左寶貴、劉步蟾等愛國將領在戰爭中的表現,從而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歷史是過去的事情,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打破時空限制,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為家國情懷的培養提供更多助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善于利用縱橫對比,指導學生結合歷史事件或現象,比較同一時期內不同國家的情況,或比較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類似情況,以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生成。
例如,在進行“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時,在農業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教材內容,使其掌握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與特點;農業工具的發展,變化(從刀耕火種、耜耕、石器鋤耕到鐵農具的使用)及歷史作用;小農經濟的艱難發展及其原因。在現實生活中,高中生接觸農業生產工具的機會不多,即便是農村學生對農業生產信息的了解也較為有限。因此,學生很難感受到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具體影響,也難以對此產生民族自豪感。這時,教師可引入生活中和歷史有關的事物,從學生熟悉的事物著手,如聯系到西周時期的壟作法、魏晉時期的粗放耕作、隋唐時期的育秧移栽技術、明朝的耬車與鐵犁等,同時,結合袁隆平的水稻雜交技術,幫助學生打破時空限制進行縱橫對比,讓他們在理解與感悟中生成家國情懷。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格外關注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定位,引入多樣化教學方式,助推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形成,使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幫助他們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