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田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坂里中心小學,福建漳州 363900)
作業是考查教學成效、調整教學行為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鞏固、深化理解、形成技能的學習過程。然而,在當前教育的大背景下,人們往往更加關注學生的成績,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教師不得不更多地關注學生作業的“量”,而忽視了作業的“質”,大搞“題海戰術”,使學生苦不堪言。如何切實給學生減負,合理布置高質量的語文作業,應引起教師的重視。《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設置差異化的語文作業,提高訓練實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的前提是設置多樣化的作業。結合所學的內容,筆者對作業設置做了諸多嘗試。
例如,學習《威尼斯的小艇》時,筆者結合課文中的重點段落設置“根據課文內容畫一畫小艇”的課堂作業,結合多媒體設備展示和課文內容研讀,引導學生比一比、說一說,看誰畫得好。這樣圖文有機結合、對照的教學設計,不但易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理解、表達能力,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可見,教師只要肯花心思,積極拓展教學資源,設置多種多樣的作業,引導學生在玩中做、在畫中做、在賽中做等,作業質量怎能不提高呢?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必須圍繞“保護天性、張揚個性、完美人生”來展開。教育應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行為的個體差異。學習行為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學習同一內容時,不同學生的認知、識記、思維、意志、喜惡、習慣、注意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的學習效果、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等方面的表現也具有差異性[1]。
筆者一般會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個性特點,把作業設計成三個以上不同層次的題型,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來完成作業。
第一個層次的題型多為相對簡單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類作業,這類作業大多以機械重復、強化記憶為主,這類題型是學困生必做的,而學優生允許少做或者不做。
第二個層次的題型稍高一個層次,側重考查學生對一般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難度中等,一般是大部分學生的必做題。
第三個層次的題型為提高題,側重于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技能的理解、靈活運用和拓展延伸。
筆者鼓勵學生選擇2~3個作業,甚至還會根據個別學生的特點,針對性布置其他作業,以滿足該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可見,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呵護學生的個性差異,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做作業是自己的學習需要,而不是被動接受作業任務。這樣,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近年來,自助餐文化受到了國人的青睞和追捧。筆者認為自助餐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它的文化內涵是一種雙贏文化:對食客來說,食客自主動手操作,吃什么,吃多少,全憑自己意愿,吃得舒心;對經營者來說,自助餐以食客自主動手為主,減少了桌前的人工服務,而且食物消耗情況更加直觀明顯,有利于經營者及時調整食物配備,避免盲目采購,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受自助餐文化的啟示,筆者思考:何不嘗試將語文作業以自助餐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呢?經過一番實踐,學生被迫完成作業的消極現象有所減少,作業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除了必背的內容外,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背誦的內容、篇幅和完成背誦的時間。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小助手的協助下,抓好背誦監督和評比激勵。一個階段內,很多學生都超額完成了任務。
這是以課前預習為主的作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布置了朗讀、抄寫、查字典、思考問題、查閱資料、閱讀訓練等多種多樣的作業類型,供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完成。此外,為促使所有學生都參與預習,教師必要時可以結合學生學習情況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
在課堂上,筆者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個人意愿,引導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學生的差異性需求得到尊重和保護的結果是,學生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合作學習開展得如火如荼。如在前面提到的辯論會上,我班學生按照觀點、立場不同分為三個小組(除正反方外,選出部分學生擔任大眾評委、主持人),引導各小組合理分工協作(口才好的當辯手,家里有電腦的負責收集材料、論據,作文寫得好的負責寫辯詞等),大家齊心協力,使辯論會得以成功舉辦。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2]。閱讀是一項“慢工程”,提升閱讀理解水平沒有捷徑,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所謂“課外閱讀自助餐”,其實質就是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和文章。許多成功的家長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初期,都喜歡帶孩子逛書店或者圖書館,鼓勵孩子閱讀喜歡的書或文章,慢慢地,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培養起來了。當然,教師可以結合開展讀書筆記展示、讀書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或者讀后感征文比賽等各種各樣的閱讀拓展活動,以活動、比賽促閱讀,鼓勵學生“博覽群書”,讓學生真正愛上讀書[3]。
作文是師生心中的“老大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實踐證明,學生勤寫日記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雖然教師會鼓勵學生寫日記,但學生堅持寫日記的不多。為了讓學生堅持寫日記,筆者設置了“日記自助餐”的作業。
具體做法包括:(1)學生自主選擇寫日記的頻率,每周寫一到七篇不等,四篇以上的即可獲得滿分。每周一早上,每位學生都要和組長、老師“簽合同”,制訂本周的日記作業量計劃。(2)學生可自主選擇日記的長短。(3)培養小助手,負責收集前一天的日記作業,篩選優質日記交給教師。(4)教師在每周選取一個固定時間,花10~20分鐘時間對學生的日記進行點評,表彰、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認真寫日記的行為。
總之,語文作業設置的一系列改革,較好地保護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合作探究,改變了以往語文作業中學生被動接受、低效低質的現象,有利于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等。筆者通過對語文作業的差異化設置改革,使學生成績有了比較平穩的提升,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當然,在推行作業自主化的過程中,也存在個別學生長期偷懶、作業應付了事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跟蹤和教育引導,大力建設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班風和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