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初中生物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人類的本質和生物的奧秘。生物學科雖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生物知識是抽象的,同時又是十分具體的,在生物學科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內容[1]。學習生物學科,學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即通過實踐研究去更加深層次地認識生物的本質,而這也是應用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目的。體驗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和實踐能力,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首先,體驗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包括學生的感官和思想等各個方面的體驗感受;其次,體驗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對此,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生物知識,并將生物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2]。
具體來說,體驗式教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親歷性。體驗式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互動性。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有利于構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的提高,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體驗性。體驗性是體驗式教學最顯著的特點,體驗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豐富情感、發散思維,也能在體驗的過程中學會享受,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質量,掌握更多知識。第四,全程性。體驗式教學要求整個教學的連貫性和全程性,要求學生不僅要全程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還要在后續社會實踐中進行探索和研究,使學習內容更加深刻[3]。
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更加尊重學生的感受和主體地位,而開放的教學氛圍和課堂氛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不再是傳統條件下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可以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研究中;師生之間互動加強,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描述自己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自身思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除此以外,因為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引入更多生動有趣的知識,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體驗式教學,就是將發現新知識的欣喜帶給學生,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在做中學,在學中體驗,從而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這也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生命責任等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體驗式教學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中,能潤物無聲地提高學生素養、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知識。
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更多的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和能力[5]。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體驗式教學創設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體驗意識和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多方面去進行自我感知和體驗。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體驗方向發展,創設生動的生物情境,在感官和情感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加真實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土壤里的生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播放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將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
另外,生物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緊抓這一點,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導向,通過舉例子等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解決生物問題[6]。
例如,在“血管”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脈搏,尋找身體上的“青筋”,觀察金魚尾鰭中的毛細血管,比較豬的動脈與靜脈的不同,或者向血管的一端注入水看看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并思考原因,最后讓學生結合書本將知識點畫成思維導圖。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課堂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因為很多知識是與實踐息息相關的。比如,對于“食物鏈”,大自然有活生生的例子;對于“植物的生長發育”,教師可以請農民伯伯講解莊稼的生長過程。親近自然的活動,既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體驗式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只有不斷體驗,學生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感受,才能真正掌握生物知識,掌握學習生物的思維方式。從初中生的發展規律來看,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開展能夠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更多知識。
與此同時,生物實驗是生物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方式,生物實驗不僅能讓學生扎實學習基礎,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確保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式開展實驗操作,然后要求學生一步步按照要求記錄操作流程,按正確方法使用實驗儀器。
為了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互相協作進行實驗操作,并從中得出結論。觀察當前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可以得出,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小組學習或交流體驗這種方式還不能完全發揮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作用,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對此,教師還要進一步把握生物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真正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和實踐觀察能力。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生物實驗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生物知識,利用小組交流體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合作能力。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充分應用是教育事業的一大進步,并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不僅能使生物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