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江蘇省無錫市連元英禾雙語學校,江蘇無錫 214028)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睆摹墩n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要求和陶行知先生注重“做”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往往忽視“做”這一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深入領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探索如何把“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不斷去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教學做合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談自己的體會。
陶行知先生非常反對以“教”為主的教學活動,他說我們不能把學生當作“書架子”“紙簍子”。清代教育家顏元也說“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這里所說的“身上習過”正是注重“做”的理念。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1]。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會抱怨:講過的知識還是沒有掌握,講過的題還是會錯。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講”的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的知識,學生只有自己主動去學,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在筆者的課堂上,很多知識都是學生自主去獲取的。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有動力、更主動。例如,在教學文言文時,筆者會設計一份導學單,在這份導學單上,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落實成一個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把重點詞語的解釋、重點句子的翻譯設計成填空題或問答題。學生解決這份導學單的過程就是發現自己的問題的過程。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學習,自然會事半功倍。這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先學后教,有學有教,教學結合”的教學理念。
陶行知先生說:“要在做上質疑問難?!碑攲W生有渴望解決自己的問題的需求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有很多途徑去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2]。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系統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知識,筆者在教學這個知識點時,是讓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查找,并做成PPT課件,在班級和同學分享。學生在制作PPT和向同學講解時,自然就把這方面的知識掌握牢固了。這樣的過程,正是貫徹了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學”的教育主張。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方式達到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在“做”中學習知識,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也會變得“生動”,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陶行知先生說:“書呆子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死讀書”的最大特點是一味地接受知識,不會思考,不會運用。要想避免“死讀書”的情況出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3]。對語文教學來說,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提高思維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
陶行知先生的育才三方針中第二個方針是:“悟:根據孩子們的一般的智力,透過啟發性的普通教育,培養和指導他們對特殊活動取得更深的了解。”這里的“更深的了解”正是在較高的思維水平下對知識的認知?!墩n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重要的目標,語文思維是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不斷獲取新知的保證。只有通過思維開展比較、分析、綜合等活動,學生才能更深入地鑒賞文學作品,才能提升思維品質。
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做”是很重要的環節。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機械操作,就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在做中學”。
“比較”是思維的基礎,在“比較”中不斷提煉、鑒別,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語文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做”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在鑒賞小說時關注社會環境,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孔乙己周圍的人群。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老舍的《柳家大院》,讓學生比較兩部作品中群眾的不同點。學生在這樣的“比較”過程中,能很好地認識到“人群的冷漠”,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而這樣的訓練,只有通過切實地去“做”才能實現[4]。
語文知識往往是多維度的,面對這些多維度的知識,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綜合”思維。而“綜合”思維的培養,是離不開“做”的[5]。例如,在教學小說《孔乙己》時,教師如果直接告知學生小說的主題,讓學生抄寫并背誦下來,學生在考試時雖能夠完整地寫出來,但并不具備提煉主題的能力,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就會不知所措。可見,這樣的教學并不能讓學生學會鑒賞小說的方法,學生只能像“書呆子”一樣做教師的傳聲筒。
分析主題最需要的是“綜合”的能力,因為小說有情節、人物、環境等多個維度,主題把握需要綜合這幾個維度。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做”,讓學生學會逐一分析各個維度。人物上,教師應讓學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點;情節上,讓學生關注孔乙己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環境上,讓學生分析周圍所有人對孔乙己的態度。以上三個維度的分析及最后的綜合都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在課堂上,只有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學生的綜合思維才能得到鍛煉,鑒賞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思維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做”是唯一的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有效的活動中,顯著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由于筆者在語文教學方面積極實踐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敖虒W做合一”中“教”“學”“做”三種行為是不可分割的,“做”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的活動,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實踐證明,“教學做合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很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