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婧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八中學 山東 淄博 255000)
常規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一直都比較被動。這就導致教師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與努力,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率,初中生的語言能力、學習水平也不會有明顯提升,由此影響了學生的心理效能感,無法真正優化學生的學習成長。因此,要實現有效教學,語文教師必須重新調整與創新課堂教學策略,全面優化學生的思維狀態、學習水平與語言能力,讓學生學得成功、學得快樂。
課堂提問是十分普遍的一種教學策略,如果可以積極優化提問藝術,則可切實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語文課上深入探究語文知識。對此語文教師要積極優化課堂提問,以難度適中、開放程度較高、啟思價值比較明顯的語文問題來引導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思維狀態,使其將聽講、思考結合起來。如在《散步》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問題串,希望學生可以在問題驅動下實現自主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階段,筆者以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課文的標題有什么作用,你能利用記敘文的六要素來歸納課文內容,自主劃分課文段落嗎,這幾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通讀課文,促使學生全面整合文本信息。接著,筆者就針對課文的細節描述設計了語文問題,如:作者為什么會將散步選擇在初春的田野之間?文章中關于生命的描述有哪些內容?作者為什么會反復交代人物順序?“我”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這個場景描繪表達出了什么樣的寓意?等等。這些問題可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關于生命的思考與描繪,使其深切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眷戀,以及作者對家人的珍惜之情,使其自主探究文本主旨,優化學生的閱讀感悟。
對初中生來說,如果本身對語文知識不感興趣,也難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課上,無法深入內化語文知識。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趣味活動,比如語文游戲、課本劇表演、主題演講、論題辯論等等,從根本上優化初中生的語文學習狀態,確保學生可以真正實現健康成長。通過調查發現學生都很喜歡實踐類、表演類活動,所以筆者會經常借助一些體驗類活動來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知識。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教學中,為讓學生理解海倫·凱勒對老師的信任、感激與尊敬之情,筆者在課間活動組織學生扮演了盲人,即學生要戴上眼罩,以盲人的身份來交談、去廁所、走動等等。通過這一體驗活動,初中生都能理解作者對光明、對自由的向往,表示自己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帶著自己逃離黑暗,幫助自己、教導自己。在此基礎上,初中生也可帶著感情去誦讀課文,及時進行思考,積累人生感悟。
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相互結合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進行良好思想教育,同時通過文學修養的培育,使其在國學文化、現代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上形成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此外,還可在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上進行培養。如古詩詞文化在內容上不僅抒發作者憂國憂民、情感變化的特點,且在語言的應用上具有藝術美感。
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正確或者不合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提出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在課堂中進行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目標布置的同時要對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從而使學生在課文閱讀結束后能夠積極地將遇到的閱讀問題提出,從而提高閱讀學習的質量。比如在《三峽》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并且要求學生在進行完閱讀學習后在小組內進行問題的匯總,最終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在進行課文大自然的語言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分段閱讀的任務,使每一小組進行不同的閱讀學習。有學生對部分生字詞還不能掌握;有學生對于句子的含義不能夠理解;有學生對句子的修辭手法不能夠正確辨別。教師再通過問題的匯總進行課堂中的問題解決,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在進行桃花源記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將學生進行小組的合理劃分,從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在進行課堂閱讀教學前,教師對學生進行生字詞的教學,為學生的閱讀掃清障礙。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目標的布置,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自主閱讀,并且在閱讀后將相關的文章結構、寫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表述。學生通過接收到教師的閱讀任務布置后,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并且能夠在小組的環境下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閱讀分析,最終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可讓學生受益一生,所以語文教師要切實思考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改善傳統中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信息整合、場景再現、角色扮演和生活整合、體驗增強等來創建場景,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并改善初中語文教育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展現人格特質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