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梅
(廣東省惠州市德威學校 廣東 惠州 516000)
語文深度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讓孩子勇于表現自己,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有效增強文化氣質。通過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拓展知識層面,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深度閱讀主要指通過知識圖譜,集成與書籍相關的知識源,具備內容理解、關聯分析以及用戶分析能力,支持個性化,向讀者主動提供全面、智能、關聯的深度知識服務的全新閱讀模式。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深度閱讀主要包括為學生創設深度閱讀的學習環境,提高閱讀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通過閱讀提示學生的學識修養和理論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中國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變化是把思考和教學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而不是單純的復制每一堂課,語文閱讀應致力于引導孩子探索文化的不同領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孩子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2.1 鍛煉學生發散思維。教育改革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也悄然發生改變,傳統教學思維忽略了對學生創造力和思考習慣的培養,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通過文化的延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郭沫若曾指出,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例如在某校課外閱讀課上,語文教師以路遙的名著《平凡的世界》為主題,讓同學們拓展思路,輪流到講臺上講述自己與父母和親人之間的小故事,通過這種方式調動了學生的頭腦,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應致力于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應更多思考如何提升教學實效性,而不只是模式化的考試成績。
2.2 培養文化素養。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語文科目的重要教學目的之一,通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培養優秀的思想品德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1經典文學包含著許多科學知識和人生哲理,栩栩如生的描寫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文章的精彩故事產生向往,在閱讀過程中有效提升知識存儲量,讓孩子語言組織和書寫更流暢和通順,增強學生的文化氣質。語文課外閱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們了解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愛國意識,建立良好的讀書和學習的習慣。閱讀本身就是一個欣賞藝術的過程,語文閱讀通過對經典文章的學習解讀,幫助學生鍛煉性格和氣質,調節精神狀態,放松緊繃的神經,形成一種藝術帶來的“美”的感受。學生在語文閱讀中修身養性,反省自身,享受美好的文章帶來的舒適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師應創設美感情境,營造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激起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情感共鳴。
3.1 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語文深度閱讀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遞進式過程,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閱讀,分層次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閱讀不僅僅是對文字、句子的直面感觀,還要結合讀者的思考,對內容的理解,還有意見。教師需要讓孩子放開頭腦,在閱讀中思考文章的內涵。不要把教學緊固于教材或者某種慣性思維意識之下,要解放孩子的天性,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向“正能量”的方向去思考,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幫助孩子領會文學知識的無窮魅力。
3.2 增加教學互動。語文知識是非常立體的,每個思考角度的不同都可以帶來新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教師應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相互交換自己的心得體會,對師生雙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初中語文閱讀課外教學應結合互動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的相互溝通,給學生答疑解惑。例如我在語文閱讀教學課上,以《唐詩三百首》為核心,與學生們展開互動。學生們開始輪流朗讀自己喜歡的詩詞,通過積極闡述自己對各個作品的想法和觀點,和教師一起分析思考,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學到新的知識,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互動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寬度,極大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3.3 加強教學內容設計。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課外閱讀素材的內容引導,不宜選取太過生僻或者不適合中學生年齡段的文學作品。優秀的文學素材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識寬度,能夠激發學生們對知識海洋的探求,培養孩子的熱愛生活的意識和積極向上的思想品格。例如在學習《林沖風雪山神廟》這一課時,我以膾炙人口的《水滸傳》為基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一段“武松打虎”的影視作品。學生們對水滸一百單八將的故事和不同人物的命運和結局產生了極大興趣,老師幫助學生們梳理《水滸傳》故事的背景,作者的思路,激發學生對于古典名著的閱讀欲望。
教育教學不應只注重授課過程,更應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課外閱讀教學應與學生們的身心發展相匹配,在課堂拓展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多可行性的教學模式。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豐富課堂內容,傳授與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課外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