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航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倡高校在開展專業知識理論的教學過程中,逐步融入思政元素,將專業教育的“顯性”與思政教育的“隱性”有效融合。而高職綜合英語課程是高職英語專業的基礎課也是核心課程之一,涵蓋了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不僅具有工具屬性,而且兼具一定的人文屬性。本文將從高職綜合英語課程入手,探討如何有效的融入課程思政,為綜合英語教學乃至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理念與方法,強調的是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國家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育人效果。早在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中強調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達到全方位的育人功能。2020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年5月,為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理論體系建設,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隊伍的培養質量,教育部印發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而進一步闡明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為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和總體規劃指明了方向。以上政策和文件的提出都反映了國家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和頂層設計,為高職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思考。
目前,高等院校的外語教學逐步融入了課程思政教育研究,但目前針對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尤其是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主的課程思政改革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據統計,以“課程思政”為檢索詞,可在知網上查到多達2547篇相關學術論文,而以高職綜合英語“課程思政”為關鍵詞,可檢索出的相關論文僅不足1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高職綜合英語課程教學面臨研究不足,經驗缺乏的共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的綜合英語課程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到教學資源等,都缺乏系統、完整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例如許多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即便融入了思政素養目標,培養學生能夠兼具中華文化基礎,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但課程標準、教材的選用以及相關配套資源卻并沒“落地生根”。眾所周知,綜合英語課程涵蓋了英語專業的核心內涵,從詞匯、句型、聽力、口語、閱讀到語法、翻譯、寫作等,內容全面繁雜,如何體現思政元素,如何設計思政的融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都是當下課程思政教學的難點和困境。同時,廣大高職英語專業采用的綜合英語課程教材也普遍陳舊過時,許多教材選擇的篇章閱讀或是配套的相關資源仍然以外國題材為主,廣泛介紹歐美國家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和科技生活等,內容涉及中國元素的話題少之又少,甚至完全進口英美國家的原版教材,過分強調英語語言的地道性,忽視了中國的實際國情和學生情況,難以體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其次,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足,思政理論基礎有待加強。多數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英語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擴展延伸的內容也多是以西方的文化理念為主,例如介紹西方的飲食文化、風土人情、名勝古跡、或歷史故事等,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只突出“教書”的重要性,卻沒有“育人”的本質。甚至個別教師的思政意識淡薄,涉及某些西方文化例如西方的政治、經濟、宗教等,沒有嚴格區分中西方價值理念的差異而唯西方至上,宣揚西方價值觀,而看輕中國文化等,以上這些都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對學生的思維和理念容易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不利于個人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最后,課程思政畢竟不是一門獨立顯性的具體課程,而是一種思維與方法的體現,其本身缺乏有效的理論依據,內容難以系統性展開或進行量化考核評價,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將思政教學科學合理的與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需要教師理清思路,從課程內容的具體章節出發,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整合教學目標,融合思政目標,做好頂層設計。
高職綜合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首先應從教師自身出發,強化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個人素養。教師只有不斷鞏固和提高個人思政素養,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才能具有較高的思政水平,從思想上對學生施以思政教育。具體而言,要從英語專業的課程標準入手,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應從知識、能力、素養多維度出發,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扎實的英語專業基礎知識,能夠運用英語的工具屬性,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夠在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學習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具有中國意識,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刻意為之,應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例如,在講授書信郵件的寫作時,教師要從英語的句式語法入手,讓學生在掌握英文的遣詞造句同時,通過對比分析中英文兩種不同語言的行文格式、內容間的差異,讓學生能夠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邏輯思維。讓學生能夠意識到中國人的含蓄與西方人的直接,認識到東西方不同地區的思維差異,進而引導學生利用英語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時,要學會用目的語進行地道表達,從而達到尊重文化差異,體現平等待人的文明禮儀。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會有很多,樹立思政意識是第一 要務。
如何有效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綜合英語的教學,需要教師進一步轉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思政教育不僅得以較好體現,而且又不同于思政課程的專門化、系統化教學,反映綜合英語課程的思政特點。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變綜合英語課程傳統上重理論說教的固有理念,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去學習、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中西方語言文化特點進行合理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和思考文化差異;此外,在教學模式上,提倡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線上教學,應加大英語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投入。具體到綜合英語課程,需要對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整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設計,輔以音頻、視頻、動畫、微課及慕課等教學資源,適度融入思政案例或問題導向,使線上教學同線下課堂有機結合,以生動活潑的教學素材貼近學生實際,使思政的融入能夠實現形式多樣化,避免枯燥、刻意的敘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外國餐飲文化時,教學設計上可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對比,線上可以憑借視頻或動畫形式展示中國的餐飲文化,進而融入中國的就餐禮儀,向學生展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共鳴;線下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進行情境模擬,分別模擬中外不同的點餐過程,在實際活動中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達到創新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要求。
課程思政開展的好與壞,是否恰當,能否契合教學目標實現育人的功能,需要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但課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課程,沒有專門的教學內容,只能是“點綴”或“錦上添花”。對于評價方法,可著眼于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或線上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全方位、多樣化評價。例如學生在進行小組展示時,可以憑小組投票形式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可涉及一些具體的量化考核,像學生的表現是否體現了課程思政的要素,體現的是否清晰明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是否得體恰當,是否能夠用英語知識講述中國故事等。通過切實可行的評價方式,將課程思政教學落到實處。
此外,課程思政的研究當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教學資源的不足是一大問題。教材的選用要真正貼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嘗試自主開發一批融入課程思政的校本教材或新型活頁式教材,將綜合英語的知識體系重新架構,形成模塊化、系統化,力求結構清晰、內容完整、難易適中,再輔以線上網絡教學資源為補充,致力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實現資源共享。滿足高職綜合英語的思政教學。
課程思政作為當下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對于高職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思政理論水平的學習和提升,對綜合英語課程知識理論體系具有宏觀的把握;另一方面,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做好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實現三全育人的功能,促進高職綜合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