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晶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麟峰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數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是理解數、運用數進行計算的一種能力,也是運用數學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其在數學教學中及運算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明確數的概念及有效運算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加強數學與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其建立良好的數感。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及素養,使學生通過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2]。培養小學生的數感,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知識,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定義的理解。此外,培養學生的數學數感,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與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感知能力,使其掌握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而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不斷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提升學生數感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能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夠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在學習某一知識點后就會結合自身的數感對問題進行推理,實現舉一反三。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消除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感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量關系,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與運算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發展。
知識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相應的生活問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但當前小學數學中的部分應用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不符,由此使小學生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感,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激發與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此外,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向學生傳授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比如,在“比例”這一節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用尺子丈量實物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比例的概念。這種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授課方式,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這一觀念,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啟發思維,取長補短,開闊視野,進而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知識水平,使其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逐漸形成系統化的數感。
例如,在“測量尺寸”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室的長與寬進行實際測量。各小組紛紛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如有的小組用卷尺直接測量教室的長與寬;有的小組使用固定長度的繩子一段一段地測量并進行記錄,再通過計算得出教室的長與寬;還有的小組利用步數測量,通過丈量的步數計算得出教室的長與寬。各個小組都經過了認真的討論與分析,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合理的分工,如測量人員、督察人員、數據記錄人員、復核人員等,各司其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也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提升了數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切身體驗知識的機會更便于學生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概念。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利用交流、討論、實際操作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掌握與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在“認識11~20 各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數感的提升,使學生了解數的十進制,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具“小木棒”開展教學活動,并要求學生結合木棒認識數字。首先,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能夠數出12 根木棒嗎?”大部分學生做到了,但是數得較慢。緊接著,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既簡單又快速地數出12 根木棒呢?”學生互相交流,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將12 根木棒以3 個為一份,一份一份地擺出來;還有的學生提到將12 根木棒分成六根一組。結合學生的答案,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十根小木棒捆成一捆,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形象地理解10 個就是一,明確10 的概念。最后,教師可再提出問題:“13、14、15 等數字,在一捆木棒后需要加幾根小木棒呢?”根據剛剛學過的內容,學生會快速認識與理解20 以內的數。所以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數小木棒,不僅能促進學生數感的提升,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并掌握數的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其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中,教師圍繞班級郊游中劃船的問題進行教學:每條船限坐6 人,全班43 名學生需要幾條船?怎樣乘船更合適?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思考、計算,最終得出需要8 條船。緊接著,教師讓學生講一講乘船的方案,有的學生說6×6 +4 +3;有的學生說6×5 +4×2 +5;有的學生說6×7 +1 等。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發現解題方法有很多種,答案也并非只有一個,同時學會選擇適宜的解決方案。結合實際問題,學生學會了通過計算獲取答案,懂得了計算的意義,知道了怎樣選擇適宜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并對最終結果進行合理化解釋,同時形成了獨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升了數感。
總之,數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深挖教材,為學生搭建起體驗數學、感知數學的平臺,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進而提升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