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英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實驗小學,福建南平 3541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基于此,本文探究、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師生互動是調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采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質疑是創新的良好開端,有了質疑,學生便會主動探究,并在此過程中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創新。教師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動力,使學生具備“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1]。
以《烏鴉喝水》一課為例,當學生領悟了課文中“遇到困難要運用智慧、認真思考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這一道理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精心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若干年后,這只烏鴉的孩子也遇到了一樣的問題,它卻不想像爸爸那樣喝水,它覺得銜小石子太費勁兒了。于是它想到一個新的方法,同學們猜一猜,小烏鴉會想出什么好辦法呢?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吧,不要重復別人說過的辦法喲!”思考后,有的學生說去垃圾桶找一根人類扔了的吸管放進瓶子里吸;有的學生說可以把瓶子傾斜,水到瓶口就能喝了;有的學生說可以把瓶子里的水倒進碗里喝……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猜小烏鴉喝水的辦法的過程中,教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自主探究學習是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實踐操作、資料查找等方式解決問題[2]。自主探究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思維得到有效鍛煉、智力得到有效開發、創造力得到有效發展。這樣,學生能夠在語文實踐中形成創新意識,拓展創新思維。
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細心的學生發現文中“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我實在等不及了”一句總共23 個字就用了5 個句號(包括句末的句號),特別是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間居然不是用逗號或頓號,而是用了句號,可能會感到奇怪。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對比朗讀。第一組學生用頓號(停頓時間最短)進行朗讀,第二組學生改為逗號(停頓時間較短)進行朗讀,第三組學生用原文的句號(停頓時間稍長)進行朗讀。通過朗讀,學生發現:用上句號能更好地突出巴迪焦急的心情,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他是多么盼望父親早點兒下班回來看他寫的詩,而在等待過程中,時間過得實在太慢了。通過對標點符號這一細節的質疑、分析,學生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要求學生寫童年趣事。很多學生對“童年趣事”的認知單一,僅把“趣”局限在“樂趣”這一個方面,導致寫作內容單一,缺乏新意。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個‘趣’字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理解它?”經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角度來理解“趣”:(1)“意趣”,童年時的探索、發現、刨根問底,不僅稚氣可愛,還反映了大家希望了解外界奧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種“意趣”;(2)“情趣”,童年時的自己天真可愛、極富情感,對父母的親情、對伙伴的友情,同樣很有趣,是一種“情趣”;(3)“樂趣”,童年與歡樂應連在一起,愛玩、尋開心是大家的特點,所以常常有許多尋開心的“樂趣”;(4)“傻趣”,童年的自己常常做傻事、蠢事,鬧出種種笑話,這種“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純真的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話題進行多角度思考,進一步拓展了思維,激發了想象力。
教學活動主要包含接觸知識、綜合分析和實際參與三大環節。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思考和總結分析,會在無形中逐漸提高創造力。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活動,如“欣賞美文課”“分享暢想課”“演講課”“童話課”等,通過舞臺劇表演、創作小品、編作文集、創作詩集、美文朗讀、繪制手抄報等具體活動,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拓展思維,激發創造力。
語文學科涉及識字、閱讀、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多方面內容,涵蓋了聽、說、讀、寫等內容。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從綜合角度進行教學,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理念,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能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橋》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把課題分為四個部分,包括“橋的起源”“橋的文化”“家鄉的橋”和“我設計的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來收集資料,并進行匯報,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書本等渠道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以朗讀、故事講述、繪畫、報告等形式進行匯報,從而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做到好學、樂學和愛學。特別是在展示“我設計的橋”這一環節中,學生出示一個個有創意的設計,充分彰顯了創新精神。在這樣的語文實踐中,學生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學習體驗,還能提升創新能力。
小學生處于剛接觸學科知識的階段,由于社會經驗尚淺,很多時候寫出來的作文較為空洞。由說到寫、由讀到寫是一個質的飛躍,如果中間缺乏一座橋梁,學生的習作水平將很難得到提高,更談不上創作。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此,教師要應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在讀寫之間為學生架起創新的橋梁。例如,教學《孔明智退司馬懿》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題眼“智”,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后,探究“孔明智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為了描寫主要人物孔明的“智”,通過次要人物的表現進行了反襯。在學生了解文章的寫法后,教師可再創設情境:“如果今天老師突然宣布要開展寫作比賽,不喜歡寫作的同學會有什么表現呢?而善于寫作的同學又會有什么表現?”教師通過這一情境來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打開思路,更加清晰地了解反襯的寫作方法。之后,教師可真正讓學生以這一情境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這樣由讀到練,由讀到寫,由讀到自由創作,為學生的習作架起一座創新之橋。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性特點,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激活思維的空間和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思考和創新,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具備正確的創新觀念,有意識地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