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娟 霍鵬翔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民族傳統武術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精神。高校發展民族傳統武術不僅有利于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并且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也極具現實促進意義。首先,高校發展民族傳統武術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通過加強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引導學生從武術動作中體會民族精神,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民族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增進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其次,高校發展民族傳統武術具有較高的德育價值。民族傳統武術不僅包括各種各樣的武術動作,還涵蓋習武者的思想、性情、品德、理念等內容,尤為注重對習武者武德的培養。武德的形成需要借力于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改進,與高校德育目標相一致,所以教師可以依托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培養學生的武德,以達到德育目標。最后,民族傳統武術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特別是民族傳統武術具有內外兼修的作用,對內可以調臟器、通經脈、提精神,對外可以強體魄、活關節、練筋骨,能夠使學生身體得到健康、全面的鍛煉[1]。
隨著國門的打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的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體育交流,使得西方競技思想傳入我國,給民族傳統武術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高校只重視競技武術,忽視民族傳統武術,使得高校民族傳統武術發展極為被動。此外,每個年輕人都有武俠夢,常常憧憬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對于具有高深武學修為之人極為欽佩。比如,霍元甲、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人物,都是人們耳熟能詳、十分喜愛的一代武學宗師。一些優秀的武俠影視作品,對于堅定國人民族傳統武術信仰發揮著巨大作用。但隨著社會變革和時代進步,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失范現象日益嚴重,若不對這類現象加以糾正,不加強民族傳統武術宣傳,勢必會影響民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2]。
教育部很早便出臺了新的體育教學大綱,確立民族傳統武術的文化地位,要求各院校重視開展民族傳統武術教學,然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民族傳統武術教育并沒有發展起來,尤其是很多民族傳統武術內容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只有部分內容被用為教材,而且這些教材較為固定,常年沒有變動,難以從中挖掘和開發當代教育價值。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在武術教學中,還剔除了一些高難武術動作及精華部分,進一步弱化了民族傳統武術形象,同時也只保留現代化、教學化的套路,使其開始發生變形,給其傳承與發展帶來巨大困難[3]。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高校對于民族傳統武術的認識不全面、不到位,對于其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也較少。特別是當前很多高校在開展民族傳統武術教學時,依然采用的是指導法、練習法、評價法等,沒有重視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沒有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改善教學,使得民族傳統武術教學氛圍較差,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現階段,很多高校沒有深刻認識到發展民族傳統武術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給予其教學上的支持也較少,使得師資力量建設日益滯后,不能滿足高校發展民族傳統武術的現實需求。就現實而言,多數高校的民族傳統武術專業教師較少,部分教師也只是學過不長時間的武術套路,武術文化底蘊不足,難以教會學生掌握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傳統武術,嚴重影響民族傳統武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此外,民族傳統武術內容豐富,涉及一些兵器的使用,但由于場地不足,兵器不多,使得很多需要使用兵器的民族傳統武術被剔除,從而使這部分武術內容在高校中面臨著邊緣化的風險。再加上缺乏場地,武術課程只能在室外進行,一旦遇到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不得不在室內進行理論教學,使得原本課程不多的民族傳統武術教學飽受課時、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給其發展帶來了極大障礙。
我國于1956 年將武術列為體育課內容,但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沒有得到高校的重視,其普及程度也較低,甚至遠低于競技武術。盡管將其列為必修課,但課程教學缺乏實質內容,流于表面形式,不利于民族傳統武術的傳播與推廣。此外,很多學生缺乏武術功底,對武德缺乏概念,只熱衷于實戰技巧應用,使得學生在主觀意識上更加傾向于學習競技武術,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民族傳統武術。
為了落實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武術任務,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民族傳統武術,高校需要提高對民族傳統武術的重視度,通過深化武術教學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建設,確保高校民族傳統武術教育能夠與時代同步發展。一方面,高校應認真解析國家提出的關于武術教育的各項政策,深刻認識自身的使命和責任,不斷提高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地位,為民族傳統武術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和提供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健全武術人才培養理念,加強民族傳統武術的宣傳力度,同時也要投加人力、物力、財力,為學生學習民族傳統武術創設良好環境[4]。
學校是育人和育才的主要場所,能使學生接受到科學、正規的專業學習與訓練,所以發展民族傳統武術則需要扎根于學校,通過充分發揮學校平臺的功能和效用,強化民族傳統武術的傳播與教育,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汲取民族精神和弘揚民族文化[5]。但高校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內容單一,對民族傳統武術當代價值的開發與挖掘不足,仍是限制高校民族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想走出民族傳統武術發展困境,需要將教學內容作為重要抓手,進行改革,特別是要及時調整當前的教學內容,加強武術文化滲透,并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適當增加有效知識數量,使學生在每堂課的學習中都能有所收獲、有所啟迪。比如針對當前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武術學習情況,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調整,改變只傳授武術套路的狀況。還可以在課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一些關于防身、健體的民族傳統武術內容,以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民族傳統武術。同時,教師也要注重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加強對其傳播重要性和價值意義的講解,利用武術動作引導學生體會武德,使學生既能學好民族傳統武術技能,又能領會民族傳統武術精神。
在民族傳統武術教學中,科學性地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尤為重要。通過增加民族傳統武術教學過程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民族傳統武術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汲取武術知識,掌握武術技能,收獲武術心得和經驗。首先,高校應創新民族傳統武術教學組織形式,可以開展武術游戲、武術競賽、武術觀摩等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民族傳統武術學習的熱情,使其在學習中自主發現、探究、理解民族傳統武術的內涵。其次,高校應革新武術人才培養理念,組織教師研究民族傳統武術教學方法。在強化民族傳統武術動作教學的同時,將民族傳統武術的文化底蘊以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進一步增進學生的體會與感受。
發展民族傳統武術必須要加強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投入,為民族傳統武術教育打下堅實基礎。首先,國家和社會應重視宣揚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加強對民族傳統武術的保護,將工作重點發展培養傳承人和建設傳承地上,特別是解決期望與投入不平衡的問題,給民族傳統武術發展提供政策、資金等幫助。其次,高校應認識到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武術的重要性及意義,積極完善民族傳統武術發展所需要的各項基礎設施。最后,注重提高師資水平。武術教師作為開展民族傳統武術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隊伍建設和整體素質直接影響武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這就要求高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教師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上。一方面,打通招聘渠道,提高崗位薪資待遇,吸引社會上優秀的民族傳統武術人才來校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校內武術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加大培訓教育力度,促進校內武術教師提高知識水平、人格素質、思想覺悟,以及發揮其楷模作用[6]。
高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武術的重要基地,應有意識地宣傳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特別是要將武術概念、武術內涵、武術精神根植在學生的心中,以推進民族傳統武術的普及。針對當前很多學生對民族傳統武術的錯誤認知,高校應讓學生明確民族傳統武術強調的是健身養性和修德防身,而不是用于實戰的格斗技,要讓學生從民族傳統武術技術和套路中體會文化內涵和精神,以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武術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民族傳統武術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仍是舉步維艱。高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基地,應擔負起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重任,通過提高民族傳統武術教學地位,加強教學內容調整,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師資力量水平,以及大力弘揚武術精神,促進民族傳統武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