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麟
(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
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性格活潑且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因此在開展大學體育理論教學活動時,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課堂上大學生與教師之間就會缺少有效的溝通,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大學生會失去對體育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為有效提高當前大學體育理論教學效果,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通過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推動大學體育理論教學的有效開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開展體育理論教學時,依舊采用傳統的口述與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方式為大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大學生在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下只會一味地做筆記,對教師所講解的理論知識無法深入理解。且只是教師在課堂上源源不斷地向大學生輸出理論知識,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沒有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久而久之大學生就失去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教師如果只是采取傳統、老舊的教學方式開展大學體育理論教學,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掌握體育理論知識,還會降低大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
如果教師在課堂時只要求大學生遵守課堂秩序,沒有重視大學生是否對本堂課內容充分掌握,也無法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生通常較活潑、好動,且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如果教師只是一個人在課堂上枯燥地為大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那么大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采用互動教學開展體育理論知識教學,能促進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傳統的教學課堂一般都是由教師進行主導,大學生在課堂上只負責接收知識。而在互動教學中,教師雖然也會在課堂上為大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但也會出現大學生所提出的某一問題成為課堂教學主體的情況,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課堂主導地位進行不停地切換,有效將大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會讓教師按部就班地為大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讓教學效果具有局限性。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采用互動教學,能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大學生所具有的思考、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也能推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創新。
開展任何一堂課都會圍繞某一中心主題,體育理論教學也不例外。在主題環境下開展互動教學,能保證課堂教學內容不出現“跑題”的現象。通常主題探討式的互動教學開展順序為:教師拋出主題—對主題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大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和大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在前2個環節中,教師占主導地位,中間2個環節則由大學生主導,最后的主題總結環節可以由教師發言也可以邀請大學生發言。這種方法能明確教學主題,大學生通過與教師之間的深入探討,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不過這種教學方式依舊存在一些缺點,由于組織力度較大,常無法有效控制大學生提出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影響教學進度。
由大學生提出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由教師為大學生講解這些問題,最后再對問題中所蘊含的知識原理進行歸納總結。通常問題歸納法的互動教學開展順序為:大學生提出問題—掌握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讓大學生能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學習新的知識,具有教學目的性強、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優點,但由于教學時問題較單一,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形成某種固定思維。
在教學時為大學生展示典型的教學案例,讓大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剖析,然后教師抓住其中的重難點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引出蘊含在其中的理論知識。通常典型案例法的互動教學開展順序為:為大學生解說相關案例—引導大學生對案例解決案例—對案例進行剖析—學習案例中的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環環相扣的特點,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讓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但對體育理論知識來說,教師通常選擇典型案例的難度較大,導致大學生不能系統化地學習理論知識。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大學生設置某種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大學生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的積極性。通常情境創設法的互動教學開展順序為:設置問題—創造教學情景—搭建教學平臺—激發大學生積極思考。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有趣的教學環境能提升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但教師在運用這種方式開展互動教學時,需要具有較強的調控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都能積極配合。
為大學生提供現有的結論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大學生對結論和方法進行辨別,提出其中不好的地方并對其進行完善,教師還可以設置正反兩方,讓大學生對具有爭議的地方進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大學生找到最優答案。通常多維辨思法的互動教學開展順序為:為大學生講解理論原理—引導大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正確的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帶動課堂氛圍,大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也能產生深刻印象,但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法時,需要大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充分的掌握,且也教師在面對課堂中的新問題時也要具有較強的分析探索能力。
教師需要首先讓大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要為大學生布置好理論知識的學習框架,采用啟發教學的方式,讓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容、結構產生宏觀了解。通過教師編排的理論知識框架,大學生能通過自學的方式對理論知識教學初步的理解,避免在自學過程中出現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的情況。教師在編排理論知識學習框架時,也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和理解,這樣才能為大學生構建一個全面而系統的知識框架。
大學生根據教師所編排的理論知識學習框架,在教師的監督指導下進行自學,查找、收集相關體育理論知識資料,并做好相應的筆記。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理論知識的初步學習,能夠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大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大學生在不同渠道所收集到的相關資料,能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
在大學生自學后,教師在大學體育理論教學時,可以將大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大學生對某一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在小組內選定一名主講人,其他大學生則在主講人發言完后對其進行相關內容的補充。大學生在對體育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教師對大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有所了解,有利于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這種為大學生提供講課舞臺的教學方式,能讓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得到有效激發。
小組同學對某一體育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教師可以通過讓他們相互之間進行提問和答疑的方式,讓大學生對該理論知識產生多角度的理解,這種方式能促進大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全面理解和掌握。大學生在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時,如果遇到不能回答的問題也能發現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對大學生沒有掌握的問題,教師也要及時將其記錄下來,在之后的講解中重點向大學生解釋。大學生在提問和答疑的過程中,能掌握和鞏固體育理論知識的重難點,有利于鍛煉大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競爭意識。
在完成上述所有環節后,教師要與大學生積極進行溝通交流,要對大學生的講解給予評價,并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講解的內容提出疑問,引導大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大學生學習的潛力,還能讓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產生頻繁的互動。教師在對大學生的發言進行講評時,要對大學生的表現進行肯定,增加大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大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常常會利用書本或網絡對學習理論知識,由于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較少,大學生在自學時常常不能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對這些知識進行補充講解,加深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過教師對體育理論知識的補充講解,能夠加深大學生對知識的影響,從而讓大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系統、全面的認識。
將互動教學運用于大學體育理論教學中,能促進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教師在運用互動教學開展大學體育理論教學時,不能只是簡單地在課堂上進行設問、提問、答問等環節,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而保證大學體育理論教學在互動教學法的協助下取得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