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育濱學校 吉林 吉林 132013)
在新時期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教學在語文學科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一方面,中小學生正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的閱讀能夠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閱讀的過程同樣是學生感知和品位文章情節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發展和情感的升華,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意義深遠。所以,語文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主張,遵循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原則,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推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1.1 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雖然新時期課程改革高度強調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這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不矛盾。所以,中小學語文教師應注意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平等關系,展開以興趣為導向的閱讀教學,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學習能力,因材施教,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閱讀能力的發展。
1.2 體現語文教學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中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與態度等三個角度設置教學目標,并采取啟發式教學手段、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刺激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整體來說,閱讀教學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大。所以,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設計閱讀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高效的進行課內外閱讀,并展開相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
1.3 重視情感價值觀引領。之所以在中小學階段就組織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及道德情操培養的必然需求。讀書可以明志,通過大量的書籍閱讀,學生將會逐漸去感受書中主人公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操守,從而不自覺地向名人看齊,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
1.4 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高度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并不是說要把學生培養成書呆子,而是要激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積極探究,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所以,教師應側重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從而推動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持續發展。
2.1 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其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從低年級的童話寓言故事到高年級的小說散文,再到中學的文言文,學生所接觸到的文本題材將會愈加豐富,了解的思想哲理將會愈加深刻。所以,為確保學生對文化知識具有良好的接受度,教師應通過大量的語文閱讀實踐來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感悟語言,最終熟練運用語言,從而引導學生去抒發屬于他們的情感態度與人生感悟。
2.2 展開生活化教學。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量的閱讀也許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但是卻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所以,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不能將其僅僅作為聽說讀寫的工具,而應該引導學生發現語言技能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促使學生產生語文閱讀學習的內在動力。事實上,閱讀教學并不是單純的為學生分析一篇文章的內容,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感觸。所以,與其讓學生將文本閱讀看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不如嘗試將閱讀材料中的內容進行活學活用,建立起文學注冊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濃厚的語文閱讀興趣和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
2.3 培養學生閱讀思考能力。很大一部分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總是習慣囫圇吞棗、走馬觀花,這種閱讀模式從長遠來看是無效率的。所以,教師務必要注意自己要培養的不是只會埋頭讀書的書呆子,而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由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勇敢的提出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疑惑的為什么,讓質疑成為學生成長路上探求新知的重要動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素質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相對較強,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死鉆牛角尖,將思維局限于一些不必要的情節和內容上。所以,教師的閱讀指導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并幫助學生共同克服這一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將問題問到點子上,抓住題眼進行發問,全面系統的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后續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積極解讀新課標內容,選擇符合中小學語文學科特點的閱讀指導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導向展開閱讀教學,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全面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人生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