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航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青璜中學,福建莆田 351111)
隨著英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師日益重視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設置各個教學環節,這就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在日常交流與觀察時,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習的實效性。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學生在大量的“聽”和“說”的教學活動與生活實踐中培養興趣、形成語感,從而喚醒自主學習意識。而良性的課堂師生互動,就是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舞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讓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促進自身興趣習慣、認知水平、語言能力的提升。有效的師生互動能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創建高效課堂。
“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明確方向,這也讓當前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知識“學習”與“構建”的主體,同時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其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地位較為懸殊,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變成了“教師掌控”與“學生順從”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提問,原本是師生良好互動的開端,但在不平等、不民主的師生關系下,往往會令學生感到懼怕。民主、平等的師生觀能夠讓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只停留在形式上,還能有情感層面的內容,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此為基礎的課堂互動會更自然、和諧。
由此可見,教師若想實現在課堂上良好的師生互動,就要轉變權威意識,真誠接納學生的困惑,尊重學生的差異,樹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實現良性的師生互動[1]。
表達與質疑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互動時要倡導對話、互動、交流,讓學生自由發言、大膽質疑,這樣他們才會從“聽與記”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說與論”的主動式學習。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6 Enjoying cycling 這一單元中,在討論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時,有的學生不使用課本中所給的句型 “It costs...”而是用 “I spend...”。有人認為坐飛機最佳,因為省時;有人認為騎車最佳,因為不花錢、環保,還鍛煉身體。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回答時,不應只按照標準答案給予否定,而是要給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互動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特個性,著眼于學生未來的可能性。在良性的對話與交流中,教師能更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進而結合其不足在互動中給予針對性的引導。
學習是學生搜集、整理、構建、生成知識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而絕非旁觀者。對旁觀者來說,教師積極呈現的知識、活躍課堂的問題、促進互動的手段都不會對他們產生絲毫實質性的影響。只有學生參與其中,其學習結果才有意義。例如,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單詞,學生若以旁觀者的身份被動接受知識,就只會“嘴動心未動”,并不會考慮本節課的單詞中有哪些近義詞、不同詞性的詞以及如何運用它們進行造句,讀完也就忘記了。因此,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實踐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特定問題,也是為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針對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提問、討論、辯論、游戲、競賽等多種互動形式。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上,教師要依據目標、結構、動機三方面開展有效的師生互動。
英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并非師生間隨意的“七嘴八舌”,而是圍繞教學內容,有著明確的目標。師生之間的互動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但都是在教學需要的引導下產生的,每次互動的目標都要有提前的預設。明確目標會讓師生互動具有更強的指向性,不僅會讓課堂變得有序,還會讓教學更為有效。
以八年級下冊Unit 7 Food festival 為例,美食是課堂互動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教師課前準備與教學主題相關的世界美食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課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圍繞美食節進行互動,在實踐中加深印象、強化記憶,由此既學到了本課重點詞匯和句型,也了解了美食節的相關知識。
由于初中生對英語知識的認知仍在初始階段,且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設計師生互動的內容時要注意簡約性,讓課堂互動的結構清晰明了,過程簡潔明快,形式簡約質樸,內容上有合理拓展。
以七年級下冊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為例,一般過去時是本課的重點。教師在課堂上模擬從before the party到at the party的情境,并提問:“What did parents/we/Kang kang do?”師生互動以此句型進行展開。教師給出關鍵動詞的過去式,學生激烈討論后,結合生活實際,以情境演示的方式進行造句練習。互動的結構清晰,過程簡約,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在課中階段,如果課堂氛圍較為壓抑,教師可以引入一些“題外話”來活躍課堂氛圍,但不要為了追求熱鬧而忽視互動內容,造成學生對課堂互動形式的關注多于對課堂內容的探究。教師應在簡約的課堂互動中將教學內容層層深化,給予學生思索和回味的空間,進而讓課堂變得更加系統,避免因師生互動缺乏章法而產生的雜亂無序。
課堂師生互動的關鍵點是學生較強的參與性。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讓他們始終懷有較強的參與動機呢?毫無疑問,就是要讓課堂以動態形式呈現,讓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具生成性。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英語課堂的趣味性,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教師若想使學生始終保持這種較強的參與動機,要注意兩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課堂師生互動不能壓抑學生的個性,要給他們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得以發散,這樣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例如,在復習八年級上冊Unit 2 Keeping healthy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foods、sports、habits 等方面回憶學過的知識點或課外接觸過的知識。教師應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只有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不再是課堂的旁觀者。
另一方面,師生互動的內容、形式要新穎、奇特、趣味,且與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合。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Unit 2 Saving the Earth與“Protect the environment”相關的話題時,教師可設置情景劇,讓學生表演并說出破壞環境的行為有哪些。學生的個性、表達、思維等得到釋放,表演惟妙惟肖,教師給予肯定。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正確保護環境的方法。這樣,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氛圍中把本課的知識點內化。
總而言之,英語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語言類學科,其教與學的過程要在良性的師生互動中形成,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充分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進而讓學生自身的能力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